你有遇见过奇葩的教育方式吗?
有一些家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因为生二胎而卖掉小一些的房子,换大一些的房子,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项目,一对夫妻俩是大学老师,有一儿一女,女儿三岁,儿子一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教育方式。

在验房之前,他们已经敲定了新房,并且先租了几个月提前搬过去了,就等着老房子卖掉办理购买和过户的流程。老房子验房那天,他们一家四口全过来了,其实挺少见的,因为验房不是买房收房,所以一般就一个户主或者家庭代表在。
我还记得我先到了房子里,等了大概半小时,他们全家才到,爸爸抱着大女儿,妈妈推着婴儿车里的小儿子。来了之后先跟我礼貌性地道歉,说小孩出门花了些时间,所以迟到了,礼节性地招呼之后,就回到了正题。
在看房子的问题上,可能是因为做教师出身,他们非常严谨,拿出了小本子,一个个和我核对细节和原因以及影响,我也一个个和他们沟通。同时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当女儿吵闹的时候,只有爸爸给出回应和管教,而儿子吵闹的时候,只有妈妈给出回应,哪怕是小孩正在呼喊妈妈或者爸爸。
最明显的是,中间妈妈去接了一个电话,儿子不见了妈妈就开始哭闹,这个爸爸却好像没看见一样,也不去哄,也不去抱他,就看着儿子这样,女儿就抓着爸爸的衣领,晃来晃去地看周围,也仿佛没看到这个弟弟似的。直到妈妈接完电话回到弟弟的婴儿车边,抱起弟弟拍拍,才止住了哭声,也不见她埋怨丈夫。
我又收不住这好奇心,开玩笑的样子问道:“这个,你们夫妻俩倒是分工非常明确哈,一人管一个是吧。”
这时候,爸爸眼睛一亮,似乎亢奋了起来:“你也看出来了啊,我们俩确实是在生孩子之前就商量好的,生两个,不管男女,一人负责一个孩子,责任到人,这样容易管理,也容易追责。”
我被说得愣住了,他也不停,兴奋地继续说道:“我们都觉得生养孩子是一个投入非常大,回报不一定大的事,但基本上从养育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都认为很多事情还是可以量化的,但很多夫妻的失败和互相之间的怨恨在于分工不明确,如果都有责任,等于都没有责任,那不如责任到人,这样如果以后发生什么超出可量化范畴的后果,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也好追责。”
“那我好奇问一下哈,纯好奇,你说的这个追责,是怎么追?”我追问。
(图片引用自网络,非故事当事人)
“其实也就是兜底,如果孩子以后不行,缺钱,或者行为不好,那就负责这个孩子的人负责兜底,与另一方无关。”这位爸爸补充道。
中间我发现那位妈妈几次欲言又止,我就转向妈妈问道:“你们俩是都挺认同这样处理是吧。”
“基本上认同,但是还是有讨论的空间,不过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可以先按照咱们目前阶段商量好的执行。”妈妈回复道。
好家伙,我当时就觉得这俩确实是过到一块儿去了,也不知道该追问什么,那天的验房就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戛然而止了。后来我们也没有再多联系。
只是不知道孩子会怎么样。
今天的验房故事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