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大臣张昭想要上前祝贺,孙权却旧事重提,道:“当初如果听从张公的意见,如今我只怕早去当乞丐了。”

一、孙权挖苦张昭始末
孙权所提的旧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收降荆州刘琮、打败刘备后,趁势南下准备攻打东吴,写信对孙权说,曹某奉皇帝命令,整兵八十万,想与孙将军会猎于东吴。孙权将曹操的信拿给臣子们看,众皆惊惶失色。
张昭认为,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辄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命令,东吴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东吴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如今曹操占有荆州,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及数以千计的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必定会利用这些船只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东吴依靠长江天险抵抗曹操的优势就没有了。因此,张昭主张,孙权应该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而周瑜和鲁肃则主张联合刘备抗拒曹操。周瑜认为:第一,曹操所率领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第二,曹操新接收的荆州部队,至多七八万人,而且这些部队仍然心怀猜疑,未必全都听从曹操指挥。曹操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让我非常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和我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率兵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结果,孙刘联军果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从而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当初,如果孙权听从了张昭的意见,投降曹操,后来肯定是无法称帝的。所以,孙权在称帝时才会旧事重提,挖苦张昭。
二、张昭对东吴及孙权的贡献
张昭,字子布,少有名气,很受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称赞,与赵昱(字元达,琅琊人,汉末名士,曾任广陵郡太守,后被笮融所杀)、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曹魏重臣、经学家)也是好友。成年后,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张昭为茂才,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便将张昭监禁起来,后经赵昱援救才得以被释放,张昭避祸江东。
孙策创业于江东,对张昭十分器重和信任,任用张昭为长吏,行政与军务大事全都委托张昭来处理。
当时,北方士大夫们常给张昭写信,把江东地区的政绩都归功于张昭。孙策知道后,高兴地说:“从前管仲在齐国为相,齐桓公把诸事都交给他作主,终于成为五霸之首。如今,张昭为人贤明,我能任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
建安五年,孙策遭到刺杀,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去世后,张昭自然没有真如孙策临终前说的那样“自取之”,而是与周瑜等人一道,尽心尽力辅佐年幼的孙权安抚百姓,征讨叛乱,帮助孙权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如此,张昭性格刚直,敢于当面指出孙权的错误言行,对匡正孙权品行也有裨益。
孙权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射虎,十分危险。张昭因此对孙权正色道:“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果一旦有个好歹,难道不怕被天下耻笑吗?”
另有一次,孙权与臣下饮酒,说:“今日畅饮,不醉不归!”有大臣喝醉,孙权便令人把水洒在大臣身上,使他们清醒后继续再喝。张昭见状,板着面一言不发地出去坐在自己的车子里。孙权派人将张昭叫回来,说:“大家共享欢乐,您为什么发怒?”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没想过有什么不好。”孙权深感惭愧,一言不发,停止了酒宴。
嘉禾元年,辽东公孙渊反魏,向孙吴称臣。孙权很高兴,想派使者去辽东与公孙渊联系,张昭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而惧怕征讨,所以才远来求援,向吴国称臣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重新投靠魏国,那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难道不会让天下取笑吗?”
孙权与其反覆争辩,而张昭劝谏之意越来越恳切。孙权不能忍受,抓着刀愤怒地说:“吴国的士人入宫就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您数次在众人面前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伤害您。”张昭注视孙权良久才说道:“臣虽然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听从,但每次想要竭尽愚忠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的时候,呼唤老臣在床下,遗诏顾命的话如今还在耳旁啊!”说完后涕泣横流。孙权也掷刀于地,与张昭对泣。
但孙权还是遣使前往辽东,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于是退居不朝,孙权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张昭的家门,来表示他永远不必出门了。张昭也用土从门内将门堵住,以表示他也永远不打算出门了。
后来,公孙渊果然出卖东吴,杀了孙权派到辽东去的使者张弥和许晏。孙权这才后悔,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无果,又不愿道歉示弱,便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张昭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又扑熄。孙权无奈,最后只好服软,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三、孙权对张昭敬而远之
张昭刚正不屈、敢于直谏的性格,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却难以得到孙权的喜欢。
上文提到,张昭曾劝谏孙权不可冒险去打猎。孙权当时虽然向张昭道歉说:“年少虑事不远,此事有愧于您。”但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以打猎为乐。张昭尽管苦谏,孙权却常笑而不答。
建安十三年,甘宁向孙权提建议,认为东吴应该先于曹操去攻打黄祖,夺取荆州,为夺取巴、蜀地区做准备。
当时,张昭也在座,提出异议说:“现在吴郡民心不稳,大军如果出征,恐怕会发生变乱。”甘宁闻言,立刻不留情面地指责张昭说:“国家把萧何那样的重任托付给您,您留守后方,却担心发生变化,怎么能效法古代名臣呢!”
孙权于是举杯向甘宁敬酒,说:“甘兴霸,今年进行讨伐,就像这杯酒,已决定交付给你。你只管努力去制定策略,如果能攻破黄祖,就是你的大功,何必在乎张长史的话呢!”
甘宁对张昭的话,说得极重,很不客气,对张昭很不尊重。不过,考虑到甘宁是武将,缺乏礼仪还情有可原。但作为主公的孙权,却也明显表现出对张昭的不尊重,显然十分不妥。
另外,东吴设丞相时,大家首推张昭。孙权说:“如今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愈重,这一职务对张昭来说并非优待。”于是任命孙劭为丞相。等到孙昭去世,文武官员再次推举张昭,孙权又说:“孤岂不敬爱张子布?丞相负责的政务烦多,而张昭性情刚烈,我若不听从他,他就会不满和怨忿,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任命顾雍为相。
总之一句话,由于张昭性格刚直,并不讨孙权喜欢,孙权对张昭的态度可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敬而远之”。
四、历史的疑惑
张昭对东吴和孙权的忠诚和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他这种忠诚和贡献,极像封建王朝(受曹操控制的东汉王朝)派驻封国(东吴)的相国,一旦封国与封建王朝有利益冲突时,他往往会放弃对封国的忠诚,而选择忠于封建王朝。
这方面的例证,除了上述提到的,张昭反对甘宁攻打黄祖的建议和孙权接受公孙渊投降的主张外,我们还可以再举两个。
周瑜任大都督,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于是向孙权提出,趁曹操在北方用兵无暇南顾之机,经略荆州,控制长江的战略构想。鲁肃的主张,目的是让东吴自立于东汉朝廷之外,显然对曹操不利。于是,张昭就“毁肃年少粗疏”(诋毁鲁肃年轻、粗疏)。
建安七年,曹操发下公文,要求孙权派自己的弟弟或儿子到朝廷来作官(实际上是去当人质),孙权召集众官员进行会商。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内心在衡量到底是应该忠于以曹操为首的东汉朝廷,还是应该忠于东吴,这说明张昭内心对东吴的忠诚产生了动摇),后来是周瑜和吴夫人坚决反对,孙权才决定不送人质。
有了过往这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迹象,再加上张昭的刚正性格,以及建安十三赤壁之战前主张向曹操投降这档子烂事,孙权对张昭心怀芥蒂,甚至出言挖苦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