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粟裕打仗到底多谨慎小心:抗战八年,他一次也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粟裕打仗到底多谨慎小心:抗战八年,他一次也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除了三仓保卫战外,丰利保卫战也先后打了五次,其中一次,新四军曾将进犯的日伪军予以全部歼灭,南部特派的督战代表被击毙,一名日军分队长主动举枪投降。

除了两大战略点,寻歼粟裕和苏中首脑机关,也始终是南部的重点。

对捉迷藏这一套,粟裕已经熟到不能再熟,早在三年游击战时期, “敌进我进”就不知道操练多少次了。

五次丰利保卫战结束后,已近年关,本来准备好好过个节,黄昏时得到情报,日军在几条线上都增兵了,预计到“扫荡”可能又要开始,粟裕马上率领机关及警卫部队向敌人来路出发。

第二天拂晓,机关到了一条小河边,河南岸有一条通向敌据点的小路,粟裕一想,前来“扫荡”的日军很可能要经过这条路,河边不能呆。

当时大家已经走了一晚上的路,很累,但是没有休息就过了河。

机关人员刚刚过河,鬼子就来了,警卫部队跟日军乒乒乓乓打了起来。因为早有准备,部队通过交替掩护,也得以全部过河。

粟裕打仗到底多谨慎小心:抗战八年,他一次也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目标已经暴露,只能尽快北移。中午到了一个地方正埋锅造饭,饭菜还没熟,又响起枪声。

日本人也最会玩诈术,他们分路行动,前边的假装从河边走过去,后边的却紧跟着新四军追了过来。

粟裕拉起队伍就走——当然,还得把饭菜给带上,好歹得吃晚饭。

晚上到了第二个地点,刚要吃晚饭,北面又出现敌情,于是再回头向南,直到凌晨到达第三个地点,得知日军刚刚从这里袭扰而去。

日军已经“扫荡”过了,照理是没事,但这么多年来,粟裕已经养成了异常谨慎小心的习惯,他一面传令机关和警卫部队休息,一边派侦察员向几个方面进行侦察,

一名侦察员跑回来报告,说鬼子正集合在场上,由指挥官训话,而一部分鬼子兵已把抢来的东西装上车,看样子是要押回据点去。

同样的情景,粟裕的判断却完全不同:日军要返回据点,没必要天黑了还要集合训话,

这不是回据点,而是要杀“回马枪”,其目标正是他们所在的第三地点!

一分钟都不能停留,赶快走。

继续往南,来到了公路边。在公路上会不会遇到敌人,谁都没有把握。

粟裕打仗到底多谨慎小心:抗战八年,他一次也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粟裕对周围进行仔细观察,他发现路边有一堆人的粪便,用树枝一挑,还是软的。再看过去,马路上尚有许多皮鞋印。

根据这些迹象,粟裕估计日军以黑夜为掩护,偷偷地向“扫荡”区域增兵了,一股日本兵刚刚从马路上通过,粪便和鞋印就是明证。

如此说来,后面还有跟进的鬼子兵,暂时不能通过。听完粟裕的分析,众人就都屏住呼吸,伏卧在了公路边。

果然,有后续日军来了,假使机关急于穿越马路,就可能与日军碰个正着,那是极其危险的。

这股后续日军通过后,粟裕爬紧间隙率部越过马路,并于第二天清晨全部跳出了日军的合击圈。他这时得知,从第三个地点通过的日军如他所料,真的杀了个“回马枪”,当然是扑了空。

一天两夜,反复行程两百多里,有的临时转移来的人员还多走了一天,这样的艰苦行军,野战军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机关人员来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表明粟裕所领导的指挥机关已经完全实现战斗化和游击化。

粟裕和苏中军区机关始终是南部寻歼的主要目标,但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他们一次都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粟裕打仗到底多谨慎小心:抗战八年,他一次也没有遭遇到日军袭击

1941年12月上旬,南部对苏中实施“冬季大扫荡”,粟裕为确保两大战略点,也调动十个团,向日军守备薄弱的据点主动出击,称为“十团大战”。

事后,中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在一份大会报告上总结道,“在我全军(新四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