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文/BU 审核/子扬 校对/知秋

随着全球节能减排事业的推进,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的氢能闯进了公众的视野,并催生出氢燃料电池这一新市场。

尤其是氢燃料汽车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多省发展规划,到2025年时,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在12万辆以上,正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我国99%曾依赖进口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然而,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质子交换膜中却受制于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燃料电池这一大类中占据主导地位,装机量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75%左右,应用十分广泛。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若是将氢燃料电池比作电脑,那质子交换膜便是电脑的CPU,其与燃料电池的寿命、性能与成本这三大关键指标直接相关,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但也就是在如此关键的质子交换膜领域,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一度达到99%。

我国在质子交换膜赛道中起步较晚,早在1969年时杜邦便已经进入这一赛道。这就使得我国从起步开始,便与国外巨头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而且,由于质子交换膜的技术门槛高、生产工艺复杂,这让我国想要追赶上国外的脚步变得十分困难。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质子交换膜之所以制造难度大,是因为它的主要合成物全氟化聚合物材料具有一定缺陷,因此,这给这种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加大了难度,同时也使得质子交换膜十分昂贵。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在质子交换膜市场受制于人的境况十分严峻。

而在全球市场中,质子交换膜市场被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企业掌控在手中。日本旭化成、旭哨子玻璃、美国科慕、3M、杜邦等企业在质子交换膜市场中是行业佼佼者。

而中国企业则完全不见踪影。

央企实现突破

这样的境况刺痛了诸多国人的心。随着节能环保事业的推进,氢燃料电池的地位愈发重要,这也要求我国必须在其核心零部件中实现自主可控。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于是,国产质子交换膜开始突围。在这场突围战中,身为央企的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日前,我国首条全自助可控生产线——国家电投氢能公司30万平方米、可生产8微米至20微米质子交换膜的生产线正式投产。

据了解,该生产线在达产之后的产能,足以满足2万辆氢燃料电池车的需要,为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的质子交换膜产品在质子电导率、气体渗透率等方面都不输国外同类产品,证明了我国在质子交换膜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国产质子交换膜的价格较国外竞品便宜了将近50%。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据专家介绍:“1平方米质子交换膜重20多克,价格堪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这使得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而在如今,随着国产质子交换膜的问世,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性能、价格两方面都更具竞争力。

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质子交换膜产线的投产,于我国燃料电池事业,乃至节能减排重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分令人瞩目。而为了这一刻,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的研究人员们已经努力了17个月。

不只是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武汉绿动氢能、东岳氢能公司也都在质子交换膜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其中,前者将在国家电投氢能公司产线的基础上,进行燃料电池多种核心部件的量产化;后者不仅建成了完整的全氟磺酸树脂产业链,还已经实现了15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产线的投产。

被欧美垄断的氢材料,我国曾99%依赖进口,央企实现突破后降价50%

写在最后

从以上几家企业的表现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质子交换膜领域正在加速突围之中,我国正一点点摆脱在这一领域受制于人的困境。

而且不只是质子交换膜,在气体扩散层、催化层等昔日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中,我国也正快速实现突破。而在电堆、膜电极等燃料电池其他核心部件中,我国更是都做到了自主可控。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预计只用2-3年的时间,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便有望完全做到国产化供应。到时,这一关键领域将被我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将有利于我国氢燃料电池领域平稳安全发展,从而实现更多的突破。希望我国在这一领域能传来更多的好消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