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清末民初的广州,有个著名的乞丐头子,名叫陈起凤。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民国初年的广州城

广州城的乞丐组织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总之,到了清朝末年,广州城“丐帮”已经颇具规模。当时,乞丐组织被称为“关帝厅人马”,乞丐头子手下还有各级小头目,管理着城内以及近郊的所有乞丐。

关帝厅的老大就是“丐帮帮主”,常年居住在华林寺内。其他的小头目,则分别住在洪圣庙、文昌宫、孔子庙、莲花庵等寺庙,他们每个人都管理一片区域,手下有若干乞丐。至于乞丐头子,则是世袭的。

光绪年间,北方多地遭遇旱灾和瘟疫,大量百姓沦为乞丐,四处游荡。有个名叫陈起凤的人,曾经在少林寺当过几年头陀,身上有些功夫。他和一帮北方乞丐流落到了广州城,和“关帝厅人马”发生了冲突。

很快,陈起凤就带着一群亡命之徒,直接打进了华林寺,把关帝厅老大打跑了。从此之后,陈起凤就成了广州城的乞丐头子,住进了华林寺。

当了乞丐头子,陈起凤开始大肆敛财。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民国乞丐

真实的丐帮帮主,极少有行侠仗义之人。他们一旦开始管理乞丐,就知道可以捞钱的地方太多了。首先,乞丐头子都是“官方认可”的,一般情况下,官府和商会都和乞丐头子来往密切,定期发放一些粮钱和衣物,这些大多都是乞丐头目拿走了。

陈起凤当了乞丐头子之后,刻了不少“附城花子陈起凤”的木牌,城内百姓谁家有红白喜事,必须提前给他送钱,讨要一块这样的木牌挂在门外。到时候婚丧嫁娶不管怎么操办,都不会有乞丐过来捣乱。这份钱一部分进了陈起凤的腰包,一部分分给各级小头目,另有一部分则给了段警。

那个年代,城郊各乡村往往聚族而居,各村之间因为种种矛盾,经常发生械斗。双方为了增强实力,都会四处求援“借兵”,壮丁实在不够的情况下,就会去找“关帝厅人马”。这时候,乞丐头子就会收一大笔钱,然后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的乞丐,手持棍棒冲在械斗最前面。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打架十分凶狠,若是能活着回去,自然会重重有赏。

当然,械斗必有伤亡,如果乞丐被打死了,雇人的村族自然要付一笔不菲的恤金。但是,乞丐往往都没有家室,也不知从何而来,这笔钱自然进了乞丐头子的腰包。所以,一旦遇到宗族械斗,乞丐头子都十分卖力,从中捞了不少钱。

最重要的赚钱途径,还是手下的这些乞丐。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陈起凤手下的小头目,每人负责一片区域,日常有两大任务:一是安排每个乞丐的乞讨地段,免得发生矛盾。二是对乞丐进行训练,安排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乞讨”。

比如,身强体壮的乞丐,安排到仪仗铺干活,抬棺材、撑幡打伞、扛轿子,干些体力活;有些老年乞丐,就给他们配一个幼年乞丐,扮成祖孙两人,在街头铺张席,哭诉悲惨遭遇赚取同情;还有些乞丐,就教他们找一块烂肉贴在腿上,假装是受了伤,然后赖在别人家门口,讨了钱才离开。

另有一些乞丐,则直接被剃光头发,头顶烙两行戒疤,穿上袈裟假装和尚,到处化缘。若是乞丐太多了,光靠讨饭难以为继,乞丐头子就会安排他们在城中找活干。比如在城门外某处,挂上一个纸糊的招牌,上面写着“承接担幡买水,涕泪长短,价钱另议”,有些办白事的家庭,就会专门来雇一些乞丐,帮着干些招魂哭丧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些传统的乞讨方式,比如沿街卖唱,耍猴练武,乞丐头子都会安排,若是不会可以找老乞丐训练。总之,要把手底下这些乞丐安排好,不能闲着,也不能挤到一个地方。

乞丐讨要的东西,不管是残羹剩饭还是几个铜板,都必须先交给乞丐头目,再统一分配。这样的话,头目就能克扣大部分财物,只留给手下的乞丐一小部分。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些残羹剩饭怎么克扣?

残羹剩饭里的好东西,要挑给小头目吃。另外,还有一些小头目,专门在郊区的荒地上,用捡来的木头、破砖烂瓦、麻包油布,搭起一个简易的场所,用来养鸟卖钱。所以,乞丐讨来的剩菜剩饭,小头目就要分出来一部分,专门喂鸟。

乞丐头目弄到的钱,一部分留给自己,一部分上交关帝厅的大头目,另一部分还要分给段警。总之,他们利用手下乞丐赚钱,想尽了一切办法。

陈起凤这个乞丐头子,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民国广州街头

清末民初世道乱,乞丐自然也多,陈起凤统领广州城内外的乞丐,有权有势。他的总部设在华林寺,又在西关买了一处豪宅,养了一大群奴婢。另外,陈起凤还专门挑了很多身手矫健的人充当打手,是他的贴身护卫。当然,陈起凤少不了娶几房妻妾,平时轮流伺候他。

平日里,陈起凤要么带着一群打手四处闲逛,要么就在家里宴请达官贵人,日子过得比一般士绅还要好。至于手下乞丐的管理,陈起凤都交给了小头目,这些人每天晚上都到华林寺附近等着,其他乞丐都要来这里交钱。

平日里,小头目们就在茶楼酒馆谈天说地,吃喝玩乐。吃饱喝足之后,再去花街柳巷玩闹,一天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谁敢想象他们都是乞丐呢?

广州曾流行一句俚语:“做惯乞儿懒做官。”这是什么意思呢?据说,陈起凤身边有个随从,日子过得潇洒自在。后来,他姐夫当上了知府,不想让小舅子继续当乞丐,就派人来找,说给他个钱粮师爷干干。能在知府身边当师爷,有钱有面子,谁不愿意?

结果,这个人不愿意去,就想跟着陈起凤当乞丐,他专门回信说:“宁与五百罗汉作伴,不为五斗米折腰。”华林寺有五百罗汉,这人的意思就是继续当乞丐,对做官不感兴趣。他觉得,当了官就要经常低声下气办事,活得不潇洒。

确实,能在陈起凤身边当随从,虽说还是个乞丐,但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士绅,都要给他几分面子才行。

要是有人敢不给面子,那就倒霉了。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婚丧嫁娶都要给乞丐头子交钱,很多人心里不舒服,也不敢多说。那时候只要大户人家办宴席,事前必须先办一桌好酒好菜,把陈起凤请来赴宴。陈起凤一般只带两个随从,入席之后喝一杯酒,每样菜吃一口。之后,随从就会把所有酒菜都带回去,供其他亲信头目享用。

后来,城中有个富商办七十大寿,邀请很多达官贵人前来赴宴。这位富商觉得自己有权有势,家中还出了一位道台(清代官名),不会有人敢招惹自己,所以就没有给陈起凤送钱。

陈起凤十分气愤,首先,这是不给自己面子。其次,只要有一个人坏了规矩,以后一定会有第二个人。所以,陈起凤立刻调来了1000多个乞丐,聚在了这位富商的门口。乞丐的规矩,不管乞讨还是闹事,都不能进人家门内,有些地方的规矩,乞丐红白喜事来吃席,也必须在门外席地而坐,连桌椅也不能有,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

所以,陈起凤这1000多个乞丐,只聚集在富商的家门口,大喊大叫,在门前台阶上大小便,甚至还有人坐在地上大哭。寿宴第一天,宾客虽然没被阻挡在门外,但吵闹声还是让大家议论纷纷。富商没有办法,只能派人把陈起凤请来,花钱买了那个“附城花子陈起凤”的木牌,挂在门外后,乞丐才全部离去。

可能有人要问了,富商既然有权有势,为什么不报官?报官了,但是没用。官府处理这种乞丐闹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根本没有办法。乞丐人多势众,动辄几百上千人,十几个捕快衙役能有什么用?就算是抓一些人进牢房,他们也无所谓,都沦落成乞丐了,还怕进大牢吗?

那富商或者官府,能不能直接动武?也不行,首先是乞丐太多,打伤打死几个,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反而会闹得更凶。再说了,乞丐最不怕动武,因为他们身无分文,无亲无故,生死已经无所谓了。前面我们说的,乞丐中还有些经常被雇去参加械斗,都是好勇斗狠之徒,一般人不敢惹。

所以,陈起凤毫无畏惧,官府和有钱人不但不敢得罪他,反而过年过节要来送礼。他不让乞丐随便闹事,那些官老爷和商户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陈起凤也不是到处都能胡作非为。

旧广州乞丐头子:靠拳头成为帮主,住豪宅养奴婢,身边妻妾成群

乞丐组织的大本营设在华林寺,也不知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因为主要是乞丐头目进出寺院,庙里的僧人也不愿与他们起冲突,全当没看见了。但是,到了陈起凤那时候,“关帝厅人马”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繁忙,大小头目频繁出入华林寺,收账时大声喧哗,越来越没有规矩。

佛门清净之地,住几个乞丐其实也无所谓,但是每天胡作非为,吃喝玩乐,就不行了。于是,华林寺的主持就把陈起凤赶了出去。陈起凤无奈,只能把大本营迁到了金花庙。

陈起凤不是无法无天吗,为什么不敢在华林寺惹事?很简单,僧人和乞丐没有利益纠葛,僧人也不怕他闹。第二,相比较而言,僧人在百姓的心目中,比乞丐的声望要高太多了。如果乞丐敢在佛门清净之地闹事,恐怕全城百姓都不会愿意,到时候讨不到任何残羹剩饭,乞丐也就只能饿死了。

所以,陈起凤老老实实地离开了。到了民国初年,陈起凤忽然病死,广州城的乞丐组织就不行了。陈起凤是靠一对拳头打下了“帮主”的位置,所以那些小头目个个都想效仿,于是,陈起凤死后四分五裂,难以再成气候了。

实际上,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开始,各地的“丐帮”就已经开始逐渐没落。毕竟,战乱四起,流民遍地,老百姓朝不保夕,乞丐的生存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但是,各地的乞丐头子,靠着压榨手下的乞丐,大多都过着很不错的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