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发生在凤鸣山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夏侯楙、程武、赵云和邓芝。故事梗概如下: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韩德阵前失利后,回到曹魏军营。夏侯楙带着韩德一起再度出战,结果韩德被赵云刺死,夏侯楙损兵折将,不得不退兵十余里下寨。此战过后,夏侯楙与部下商议对策,参军程武认为,赵云有勇无谋,只要部署得当,必能转败为胜。程武提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得到夏侯楙的采纳。夏侯楙依计而行,做好了战前部署。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第二天,夏侯楙再度引兵出战,派出八员将领与赵云交战,且战且退。赵云一时大意,率部紧追不舍,进入进入了曹军的包围圈。曹军数万人马将赵云团团围住,赵云左冲右突,依然无法冲出重围。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在后接应的邓芝发现赵云被困,率部前来援救,却遭到曹军的猛烈阻击。邓芝兵力不足,无法突破曹军的封锁。此时赵云的情况越发危急,兵力损伤大半,只剩下一千多人。经过几个时辰的激战,赵云筋疲力尽,刚准备卸甲休息片刻,曹军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赵云不仅仰天长叹道:“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危急时刻,张苞率部杀入重围,与赵云会合。张苞告诉赵云,诸葛亮唯恐赵云有失,派自己和关兴前来接应。没过多久,关兴也率部杀到,三人合力击败曹军,追击夏侯楙。夏侯楙一败涂地,逃到了南安郡。赵云、关兴和张苞等人将南安郡团团围住,连续发动了十日的进攻。最终,南安郡也落入诸葛亮之手。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参加了“一出祁山”之战,但只是一路偏师,作战地点在斜谷道,并非小说所言的祁山。而夏侯楙更是在“一出祁山”开始之际被魏明帝曹睿调回中原。因此,小说中描述的这场战斗仅为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关兴和张苞二人,虽然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均未在北伐的战场上出来。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二人在北伐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情节也都是作者的虚构。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小说中还提到,当夏侯楙被赵云、张苞击败后逃到了南安郡,随即又遭到蜀军的围攻。在南安城下,双方再一次斗智斗勇,最终诸葛亮夺取了该郡。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南安郡的情况则非常简单。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一出祁山”开始前,诸葛亮就早已派人与该郡吏民取得联系并获得支持。战斗开始后,该郡吏民不仅积极响应北伐大军,还成功说服南安太守归顺了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无论从小说还是史料来看,诸葛亮“一出祁山”后,曹魏西北局势陷入一片混乱,南安、天水、安定等郡纷纷失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在战争开始初期的进展如此顺利呢?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曹魏准备不足。自诸葛亮主政后,蜀军从未在西北地区与曹魏有过冲突,令曹魏发送了警惕。同时,曹魏认为蜀汉国小力弱,根本没有能力发动进攻,麻痹大意。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另外一个原因与曹魏当时的国策有关。如何应对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帝国,曹魏内部曾经有过一番争论。最终,侍中孙资的意见成为曹魏帝国的国策。据《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载,孙资提出,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无法在各个地区都派驻重兵。因此,以精兵强将镇守长安、上邽战略要地是最有效的应对之策。一旦战争爆发,在守住各战略要地的同时,再派出强大的骑兵进行驰援,以达到将其合围歼灭的目的。

诸葛亮北伐往往开局不错,为何总是被逆转?曹魏的对策很高明

从诸葛亮数次北伐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孙资提出的这一战略发挥了奇效。尽管在战争初期,诸葛亮往往进展顺利,占据了部分地区,但往往在夺取曹魏西北战略要地时遇阻,战局随之呈胶着之势。随着曹军骑兵的参战,诸葛亮无论在兵力数量及粮草供应上都出现问题,这也成了诸葛亮北伐难以成功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