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许海峰:出膛一瞬

良好的击发时机,不是在绝对稳定的情况下,而是在轻微的晃动中寻找。

许海峰:出膛一瞬

来到国家集训队的第二周,仍荷弹苦练,许海峰却连一张靶纸都没看到。

老教练李培林站在靶位后,寸步不离,却总是沉默。 一组实弹打下来,靶纸也尽数收走。

“许海峰,散布面偏大,散面不稳定,一会儿右上,一会儿左下。结论:动作不协调,连贯性差……”李培林在笔记上这样写,“ 内向,稳重,话语不多,精力不易转移,适于射击训练。”

“世上的事物,绝对的稳定是不存在的,正确的击发,应该是在稳中有动,动中有稳的情况下进行的。”教练终于开口,“良好的击发时机,不是在绝对稳定的情况下,而是在轻微的晃动中寻找。”

时机、际会、动静等观,许海峰心领神会。

15岁,以“弹弓击雀”全校闻名的少年;21岁,爱玩气步枪的县城供销社营业员;22岁,用一支内蒙古生产的普及型气手枪赢过使用精密度极高的联邦德国手枪的省队强手;25岁,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突破 555 环的手枪慢射运动员;26岁,华东地区射击对抗赛中打破全国纪录,全运会获手枪慢射和气手枪全国亚军,同年进入国家集训队。

指力、臂力、腕力,解剖学、生物力学……克服自己视力不平衡的劣势,恰当利用“视力回收”,处理准线与目标的关系。在国家集训队,许海峰竿头日上。

次年,1984 年 4 月,奥运会的射击预选赛,许海峰以568 环的好成绩,领到第23届奥运会的入场券。张弓待发,恍如梦寐,他想。

数月倏忽,奥运赛场上的镁光灯远比想象中多。

男子 60 发手枪慢射比赛,记者们簇拥在世界冠军瑞典选手拉罗格纳·斯卡纳克尔的靶位后,照相机窸窣难息。至于许海峰所站的40号靶位,一切僻静,一切安沉。

转圜在两组子弹射发之后。40号靶位后的登机牌上赫然两组令人瞩目的数字,“97”。有记者匆匆翻看秩序册上的简介——许海峰,1957 年生,身高 1.76 米,体重 67 公斤,详细信息未具。

许海峰并未留意身后的熙然,“不错的开头”,他只暗自欣然。

三组打完,世界锦标赛冠军瑞典选手斯卡纳克尔与许海峰差 3 环。 第四组,斯卡纳克尔追平。正值赛点,许海峰仍然沉着,不时进行空靶试射,没有把握便不扣扳机。

第六组,最后一颗子弹射出之前,许海峰打出一个8环。“糟糕”,他有点紧张。

太阳穴微跳,赛枪举了又放。记者们早已涌入40号靶位后,众目睽睽。莫名所以,老教授说过的八个字浮在脑海,许海峰沉定心神,最后一颗子弹应声出膛。

10环!许海峰以 566 环的成绩居 37 个国家的 56 名运动员首位,夺得第 23 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自此洗刷中国在奥运史上的“鸭蛋”历史,创造中国体育史上零的突破。

1984年7 月 30 日,全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许海峰在第 23 届奥运会第一天夺得第一枚金牌的喜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 :“这是历史性的突破。”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以套红标题发表社论,向夺得金牌的中华健儿致敬。台湾地区在美国出版的《中国时报》刊发头条《大陆选手许海峰赢得中国人历史殊荣》。

仅经两年的专业训练,便成为中国首块奥运金牌得主。领奖台上,这个27岁的年轻人有点腼腆。事实上,直到领奖前,他才惊觉没有备齐领奖服装,只得临时借了一条长裤、一件短袖,还有一双白球鞋。

数十年过去,从冠军到教练,从射击到现代五项,许海峰仍在赛场。许多挑战、许多荣耀,许多乾坤须臾,他总惦着老教练的箴言,“调节、冷静、协调、自在”,最后一颗子弹出膛瞬间的八个字。

(文/本刊记者 韩冬伊)

审校:陈敏 刘晓

编辑:六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