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海峰:出膛一瞬

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良好的擊發時機,不是在絕對穩定的情況下,而是在輕微的晃動中尋找。

許海峰:出膛一瞬

來到國家集訓隊的第二周,仍荷彈苦練,許海峰卻連一張靶紙都沒看到。

老教練李培林站在靶位後,寸步不離,卻總是沉默。 一組實彈打下來,靶紙也盡數收走。

“許海峰,散布面偏大,散面不穩定,一會兒右上,一會兒左下。結論:動作不協調,連貫性差……”李培林在筆記上這樣寫,“ 内向,穩重,話語不多,精力不易轉移,适于射擊訓練。”

“世上的事物,絕對的穩定是不存在的,正确的擊發,應該是在穩中有動,動中有穩的情況下進行的。”教練終于開口,“良好的擊發時機,不是在絕對穩定的情況下,而是在輕微的晃動中尋找。”

時機、際會、動靜等觀,許海峰心領神會。

15歲,以“彈弓擊雀”全校聞名的少年;21歲,愛玩氣步槍的縣城供銷社營業員;22歲,用一支内蒙古生産的普及型氣手槍赢過使用精密度極高的聯邦德國手槍的省隊強手;25歲,成為安徽省第一個突破 555 環的手槍慢射運動員;26歲,華東地區射擊對抗賽中打破全國紀錄,全運會獲手槍慢射和氣手槍全國亞軍,同年進入國家集訓隊。

指力、臂力、腕力,解剖學、生物力學……克服自己視力不平衡的劣勢,恰當利用“視力回收”,處理準線與目标的關系。在國家集訓隊,許海峰竿頭日上。

次年,1984 年 4 月,奧運會的射擊預選賽,許海峰以568 環的好成績,領到第23屆奧運會的入場券。張弓待發,恍如夢寐,他想。

數月倏忽,奧運賽場上的鎂光燈遠比想象中多。

男子 60 發手槍慢射比賽,記者們簇擁在世界冠軍瑞典選手拉羅格納·斯卡納克爾的靶位後,照相機窸窣難息。至于許海峰所站的40号靶位,一切僻靜,一切安沉。

轉圜在兩組子彈射發之後。40号靶位後的登機牌上赫然兩組令人矚目的數字,“97”。有記者匆匆翻看秩序冊上的簡介——許海峰,1957 年生,身高 1.76 米,體重 67 公斤,詳細資訊未具。

許海峰并未留意身後的熙然,“不錯的開頭”,他隻暗自欣然。

三組打完,世界錦标賽冠軍瑞典選手斯卡納克爾與許海峰差 3 環。 第四組,斯卡納克爾追平。正值賽點,許海峰仍然沉着,不時進行空靶試射,沒有把握便不扣扳機。

第六組,最後一顆子彈射出之前,許海峰打出一個8環。“糟糕”,他有點緊張。

太陽穴微跳,賽槍舉了又放。記者們早已湧入40号靶位後,衆目睽睽。莫名是以,老教授說過的八個字浮在腦海,許海峰沉定心神,最後一顆子彈應聲出膛。

10環!許海峰以 566 環的成績居 37 個國家的 56 名運動員首位,奪得第 23 屆奧運會的第一塊金牌,自此洗刷中國在奧運史上的“鴨蛋”曆史,創造中國體育史上零的突破。

1984年7 月 30 日,全國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報道了許海峰在第 23 屆奧運會第一天奪得第一枚金牌的喜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頭版發表評論 :“這是曆史性的突破。”香港《文彙報》《大公報》以套紅标題發表社論,向奪得金牌的中華健兒緻敬。台灣地區在美國出版的《中國時報》刊發頭條《大陸選手許海峰赢得中國人曆史殊榮》。

僅經兩年的專業訓練,便成為中國首塊奧運金牌得主。領獎台上,這個27歲的年輕人有點腼腆。事實上,直到領獎前,他才驚覺沒有備齊領獎服裝,隻得臨時借了一條長褲、一件短袖,還有一雙白球鞋。

數十年過去,從冠軍到教練,從射擊到現代五項,許海峰仍在賽場。許多挑戰、許多榮耀,許多乾坤須臾,他總惦着老教練的箴言,“調節、冷靜、協調、自在”,最後一顆子彈出膛瞬間的八個字。

(文/本刊記者 韓冬伊)

審校:陳敏 劉曉

編輯:六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