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很难想象,一个来自民间的汉女会被送入皇宫,获得大清天子的宠爱,她一生无儿无女,却获得六次册封,更因养子继承皇位而被追封为皇贵妃,这个女人足以称得上是乾隆后宫的大赢家了,她用后宫生涯向众人宣示:固宠不一定要靠生育儿女,靠资历也能在后宫立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乾隆最后一位皇贵妃:庆恭皇贵妃。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1、清朝皇帝纳妃途径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朝皇帝纳选妃嫔的途径:

第一种是三年一次的外八旗选秀。遴选范围是那些满、蒙、汉八旗,且三品以上官员家的女儿。一般来讲,这些秀女家世较好,被选入宫后起点较高,初封便是贵人,比如说乾隆六年被选入宫的舒妃,初封就是贵人。

第二种是一年一次的宫女选秀。为了充盈后宫,内务府每年都会举办宫女选秀,俗称小选,遴选范围是那些内务府三旗的包衣女子,这些被选入宫的女子大多会充任宫女,极少数会被皇帝纳入后宫,比如说乾隆朝荣获盛宠的令妃,便是来自宫女选秀。

第三种是外藩进贡贵族之女。这种情况在清朝初年比较常见,为了巩固满蒙联盟关系,清廷经常会将一些蒙古藩盟的贵族之女纳入后宫,比如顺治朝的废后与孝惠章皇后、乾隆朝的容妃、豫妃等等。

以上这三种是皇帝纳选妃嫔的正常途径,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途径,就是有一类人,她们没有资格参加选秀,也不是藩盟贵族之女,而是来自民间的汉女,这样情况下,这些女人会被外地官员送入京师,然后择优入宫。

据一些资料显示,从顺治朝以来,朝廷就派江南官员在当地采购童男童女,培训合格后,或为太监,或为宫女,有些幸运儿,会被皇帝纳入后宫。当然有些外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也会将本地的美女进献给皇帝,比如说乾隆朝那位不知名的潘姓女子。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2、来自江南的民间汉女

庆恭皇贵妃陆氏,生于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比乾隆小13岁,父亲名为陆士隆。

关于庆恭皇贵妃的家世,清朝官方史料没有记载,也就是说,陆氏是通过非正常途径入宫的,她极有可能是一名来自民间的民籍汉女,一些零星史料正验证了这种说法。

比如说苏州织造曾密奏过庆妃陆氏娘家情况,称“陆娘娘之叔”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担心有好事之徒借此生事,立即差人将其押回常熟,秘密通知常熟知县进行看管约束,并叮嘱常熟的粮道杨重英要留心。

通过这份史料,可知,庆恭皇贵妃陆氏为江苏苏州常熟人。

此外,还有一份关于陆氏父亲陆士隆的奏折,据说两淮盐政普福曾给庆妃父亲陆士隆捐官,忻嫔戴佳氏之姐夫江苏布政使安宁觉得此事瞒不住,便将此事报告给了乾隆。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下旨令庆妃陆氏娘家人入镶黄旗英廉佐领下,每人给披甲三两钱粮米石,进京后赏庆嫔家涿州地七顷八十五亩。此外,乾隆还赏给陆氏一族正阳门外西河沿取租房十间和崇文门内苏州胡衕入官房四十三间。

通过这两条信息,已经非常明确了,庆恭皇贵妃陆氏确实是不在旗的民籍汉女出身,她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因此,陆氏极有可能是江南地区官员进献给乾隆皇帝的。

据资料显示,庆恭皇贵妃陆氏的父亲陆士隆一共有九个儿女,陆氏为长女,此外陆氏还有五个弟弟陆裕登、陆廷荣、陆朝元、陆朝宝、陆奇宝,还有三个妹妹。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3、承受荣宠二十六年

关于庆恭皇贵妃,还有一处疑点,那就是她入宫的时间不确定,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庆恭皇贵妃生于雍正二年的情况来看,最早在乾隆元年,她就已经可以入宫了(当时陆氏13岁),但陆氏第一次出现在史料,是在乾隆十三年。

“内务府咨称查得婉嫔系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晋封贵人,庆嫔、颖嫔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

根据这份史料可知,乾隆十三年陆氏被封为贵人(陆贵人),这是陆氏第一次出现,在此之前,她可能是常在,即陆常在。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陆氏是来自民间的汉女,她的入宫年龄并不像秀女那样严苛,也就是说,陆氏极有可能在乾隆十三年之前的一两年内入宫的。当时陆氏已经二十多岁了,很明显已经过了嫁人的年纪,因此不排除陆氏是以寡妇的身份入宫的。

其实,后来乾隆后宫还有两个大龄入宫的,她们是豫妃和容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陆氏的后宫晋封履历:

乾隆十三年四月之前,为陆常在。

乾隆十三年四月,封陆贵人。

乾隆十六年六月,晋封庆嫔。

庆嫔册文:

“朕惟璇闱翊化。令仪丕著于珩璜。象服分荣。茂典式光于纶綍。宜加位号。用锡瑶章。尔贵人陆氏。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金册晋封尔为庆嫔。尔其敬承显命。贲翟舀以增辉。懋著谦冲迓鸿禧而匆替。钦哉。”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晋封庆妃。

庆妃册文:

“朕惟赞中宫而起化。克佐苹蘩。奉内职以宣勤。宜光纶綍。爰申令典。用晋荣封。尔庆嫔陆氏。夙著柔嘉。素娴礼则。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宫。久侍璇闱。令德夙传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庆妃。尚其钦承巽命。迓景福以咸绥。仰赞坤宁。荷鸿庥于益懋。钦哉。”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诏封庆贵妃。

庆贵妃册文:

“朕惟襄化理于宫闱。专资淑德。耀恩光于袆翟递进崇阶既珩度之丕昭。宜纶音之载锡。尔庆妃陆氏。秉姿淑慎。表范温恭。兰掖承欢。奉慈徽而有恪椒庭佐治。体朕志以无违柔。嘉式九御之班已夙勤于表率。令则协四星之位。应晋被夫褒荣。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贵妃。尚其赞宣内职。弥扬象服之华。懋敕芳仪。永荷龙章之重。钦哉。”

大家可以看到,从乾隆十三年陆氏首次出现于史料,到乾隆三十三年晋封为庆贵妃,这二十年里,陆氏在后宫的名位始终在稳步地上升,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已经成了大清后宫的二把手,仅次于皇贵妃魏氏(令妃)。

此外,陆氏还随同乾隆参与了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与乾隆三十年的南巡,这说明,陆氏是比较受宠的。但有一点比较奇怪,她始终没有为乾隆生下儿女。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令贵妃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生下皇十五子永琰,考虑到清朝时期妃嫔极少有亲自抚养亲子的机会,再加上令贵妃经常伴驾在乾隆身边。

因此,乾隆便将年幼的十五阿哥永琰交给时为庆妃的陆氏抚养。由此可知,陆氏与令贵妃魏氏私交应该非常不错,如若不然,乾隆也不会把永琰交给陆氏来抚养。

令陆氏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小阿哥,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莫大的荣耀。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4、死后荣封皇贵妃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庆贵妃陆氏曾随乾隆东巡泰山,仅过了三年,即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陆氏薨逝,享年51岁。

从初祭文中“空求以三年”一句可知,庆贵妃是久病三年之后去世的。也就是说,陆氏很有可能是乾隆三十六年东巡泰山之后得了病,并一直病了三年。期间,乾隆曾为陆氏访遍名医,可惜都未奏效。

据记载,在陆氏去世前,乾隆曾安排她到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中养病,因此,陆氏应该是病逝于畅春园,乾隆下令辍朝五日,从第五天起,陆氏的金棺从吉安所移到静安庄殡宫,皇子、公主也赶到静安庄殡宫穿孝。

乾隆帝命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顺承郡王恒昌、和郡王绵伦、果郡王永瑹、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为庆贵妃穿孝。

值得一提的是,皇十五子永琰是在神武门内东侧的北小花园单独为陆氏穿孝的,这是为何呢?

因为永琰已在乾隆三十八年被乾隆秘立为皇储,按照规定,皇储一般不会公开给某个妃子或亲王穿孝的,但这永琰又是陆氏的养子,不穿孝又说不过去,乾隆只好让他单独在宫内为陆氏穿孝了。

注:根据这个规定,有时候大臣会根据皇子穿孝记录,来判断皇帝究竟立的是哪位皇子为皇储。因此,乾隆便留了一手,为了迷惑众人,有一位皇子,既没有为庆贵妃穿孝,也没有为令懿皇贵妃穿孝,他就是皇十一子永瑆,因此,乾隆晚年,很多人推测皇储应该会在皇十一子永瑆与皇十五子永琰之间产生。

此外,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5岁的永琰与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成婚,过了不到三个月(七月十五日),庆贵妃便去世了,不过,还好庆贵妃在去世前,看到养子永琰娶亲成人了,应该可以安心了。

乾隆四十二年,在庆贵妃去世三年后,永琰写了一首诗悼念她:

鞠育恩深十五年,悲逢忌日意凄然。含辛恻恻千秋永,洒泪茫茫万里天。

每忆提携兰殿里,空余展拜桂帷边。仰瞻云表攀难及,衔恤终身孺慕牵。

通过这首诗可知,陆氏曾抚养了永琰(嘉庆帝)15年,也就是说,从乾隆二十五年永琰降生,到乾隆三十九年永琰成亲,一直都是由陆氏照顾抚养的。而且,通过这首诗也能看出,永琰与养母陆氏之间有极深的感情,以致“洒泪茫茫万里天”。

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庆贵妃陆氏被葬入纯惠皇贵妃园寝,即裕陵妃园寝。

乾隆后宫大赢家:抚养天子,一生六次册封,生封贵妃,死封皇贵妃

嘉庆四年正月初四,就在嘉庆帝继位的第二天,他便立刻下旨追封养母陆氏为皇贵妃,谥号为庆恭。

“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庆恭皇贵妃谥册:

“中闱助德,夙彰载物之仁。显册扬芬,允协易名之典。芳流彤史,辉溢金函,惟皇考庆贵妃,懿质含贞,婉心迪哲,契辙音于姒幄,化佐承天,衍庆祚于尧门,功同翼子,慈贞如母,默孚佑启之祥,运属邈躬,转忆幼冲之日,感念美报,特晋崇封,谨以册宝,追谥曰皇考庆恭皇贵妃。于戏!内职俭勤,溯徽风之令范。深情顾复,昭蕙问于无穷,谨言。”

子辰说:

庆恭皇贵妃可以说是乾隆后宫的一位大赢家,考虑到她民籍汉女的出身,能够封贵妃,已经是奇迹了,但她却幸运地抚养了大清天子(嘉庆帝),以致死后25年仍被追封为皇贵妃,她的家族也因此得到莫大的荣耀,不仅举族入旗,还获得一个骑都尉的世职。这些都是一个女人给他们带来的,正是应了那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高宗实录》《皇朝文典》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