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面的72变!

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

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

胶东花饽饽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至今仍流传于胶东民间地区。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胶东花饽饽起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那时小麦的亩产仅有几百斤,而优质的小麦粉就成了“奢侈品”,胶东沿海的居民们用“稀罕”的小麦粉做成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祀海神,这就是胶东花饽饽的前身。

后来,民间也模仿祭祀海神用的花饽饽来奉祀祖先、纪念节庆,胶东花饽饽逐渐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逐渐演变成一种地方民俗。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胶东花饽饽之美,美在其天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威海的花饽饽也被称为“无水”馒头,和面时不加一滴水,而是用鸡蛋和牛奶代替。吃在嘴里非常有层次感,既有面香,又有蛋香和奶香。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作为威海“吉昌”花饽饽第五代传承人,孙海燕用她的一双巧手加上“接地气”的工具,做出一个个喜庆鲜艳的花饽饽。

菠菜的绿,南瓜的黄,紫薯的紫……从天然果蔬里提取颜色,让花饽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样式。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如今,每种花饽饽都寓意丰富,不仅是平时赏心悦目的一道美食,而且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生日祝寿,婚庆乔迁等活动的理想佳品。“比如过年用的‘枣饽饽’、正月十五的‘圣虫’、七月七的‘巧果’、老人过生日的‘寿桃’等等”孙海燕说道。

作为一种游走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花饽饽的造型千变万化,如戏剧人物、神话传说、鱼虫花卉等皆可选材,配以色彩,使其富有艺术感。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面的72变!

“花饽饽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现在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代传承。”孙海燕不仅传承了“吉昌”花饽饽,也发展了“吉昌”花饽饽,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面的72变!

孙海燕对求学者倾囊相授,至今已经授徒30多人,她们近的在威海本地,远的则来自台湾、浙江、陕西、甘肃等地。如今,她们也在各自所在的城市把胶东花饽饽这门古老的手艺开枝散叶。

值班总编:王岚

复审:孙美玲

图片:刘彬

视频/后期:时志成

文字/编辑:鞠磊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