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香唐山丨郭书文《我对“阅读与写作”的感悟》

我对“阅读与写作”的感悟

文·郭书文

阅读,我是从初中开始的。大军南下的时候,正上小学,解放军营部住在我们家里。有一位教导员名叫罗军,经常教导我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临走的时候送我一个日记本并留言:“读书学习苦用心,文化里面有黄金”一直成为我读书学习的座右铭。

上了初中,学校的图书馆里藏了很多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雄和部队、地下党对敌顽强斗争的故事如:冯德英的三部曲《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和其他作家的《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红旗谱》《回民支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把一切献给党》……,还有俄罗斯文学《钢铁是怎样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秘密战》《静静的顿河》和文豪高尔基的三部曲都有涉猎。

当我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时候,更加重视读书。觉得书籍就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从此与书结成了好朋友。那时候读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周六休假在回家,还拿着《新儿女英雄传》一本小说,被书里的牛大水抗日打鬼子的英雄事迹所吸引,在乡间小路上阅读,边走边看,不大注意眼睛的保护,以致后来成了近视眼。

书香唐山丨郭书文《我对“阅读与写作”的感悟》

我的〈阅读与写作〉是先从学习文字语言开始。从阅读他人的文章里学习最精炼的语言,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主题的思想和事物的本质。常常把作家的名言警句和精美的修辞方法摘写到读书笔记上,我深深感到:阅读在学生时代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可以促进写作的,我非常喜欢作文课。在学生阶段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推荐。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训练同学的运用语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常常有阅读回答问题的习题,作为基础训练,应该引同学们特别重视。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指路标,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校里有的同学不爱作文,最重要的原因不爱阅读,不大会运用语言文字而造成的。只要坚持阅读,语言丰富了、写作方法熟练了,就会自然产生写作兴趣与激情,写作的动力来自于阅读。

因为我埋头读书,曾引起同学的非议。在团支部讨论我的入团大会上,有的提出批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教科书”。意思是很多课外活动时间扎在图书馆,不关心班集体。1955年我配合中心运动尝试着写了一出独幕话剧《李勇捉特务》,班主任老师看后很赞赏并在班里选拔演员排练,在全校纪念“五四”青年节汇演大会上演出,得到了热烈欢迎,校长表扬了我,同学们才改变了对我的看法。从此,有好几个同学加入读书的行列。

60年代初期,在河北滦师上学的时候,我被校刊《劳动者》聘为编辑,负责组稿、校稿、缮写工作,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通过阅读同学们的的稿件,在语言运用、写作方法等方面非常受益。那时候,正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青春年华,通过学习《雷锋日记》这本书,我与雷锋是同龄人,常与雷锋比童年,是党为我们开辟了新生活。从那时起,找到了我的人生道路前进方向。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当我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想练笔。那是学生年代,我和李儒同学产生了试试写点东西发表意愿。看了电影《五朵金花》后,我俩斗胆写了一篇《试评的思想影响》,我们认为在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时候,不应该大肆宣传青年人的谈情说爱,随即投到了《戏剧报》,热心的编辑回信说:“不适合本报,请试投《大众电影》”,其结果:“谢谢你们对本刊的支持”。现在看来当时思想有些幼稚,有点偏颇: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产生爱情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现在看来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我学生时代〈阅读与写作〉的一段插曲。从中感悟到写东西,要从大局出发、要与时俱进,顺潮流而动。要有较高的立场,站得高才有格局,站得高才能看到和欣赏远处的美丽的风景。有人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这话很有道理。

阅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吸取精神力量,阅读可以使我们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境界的人。简单的说可以脱俗:从而获得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思维方式方法的不断升华。我在阅读了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的《雷锋日记》后,找到了我的人生坐标,向党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使自己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立场,这也为日后的写作明确了政治方向。

当前,我们的生活走进了大数据时代,众多的人都认为在手机和电脑上阅读就行了。固然数字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但他决不能代替纸质书刊的阅读。因为纸质阅读使我们的一种最传统的阅读习惯,不论从注意力上、记忆力和吸收感染能力上,都会超过数字阅读的效果的。我认为:数字阅读很难静静地思考、往往一滑而过,很难理解文字的含义,只是属于浏览,而和纸质阅读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

我的阅读是贯穿在学习和生活中。直至现在退休20多年仍然保持读书的好习惯,每天读点书:大地震唐山出版了相当一大批报告文学如,《亲历与见证》、《在废墟上崛起》《四十年四十人》《唐山大地震往事》还有孙守庭先生的参加四川抗震救灾的《血脉》。还有老一辈革命家出版的《鏖战疆场》《平淡下的激荡》《历尽沧桑的人生》《血凝砖》,唐山市政协文史委出版的《文史精华》、中国党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还有文友们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一些书刊。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提高自己的阅历与写作能力。

因为我是家庭唯一劳动力,师范毕业后及早就业。我没有受过全日制高等学校中文本科教育,在学校工作期间,总有一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的感觉。80年代,我`参加了黑龙江省委党校和黑龙江大学创办的中文专科二年制刊授班进修,自修了《写作》《文学概论》《语法修辞》《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和坚实文学理论基础。

我的大部分时间,是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运用能力,在写作技巧和方法都有所上升,退休初十几年,常常在《燕赵都市报.唐山论坛》《舆论广场》和《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发表时评、影评等方面的稿件。自己觉得在写回忆录、新闻通讯、短评等,从语言文字上已经铲除了障碍,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与阅读关系甚密。

后来,通过参加全国省市征文比赛收获金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多次,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虽我已超过八旬,仍然坚持进行重点采访活动,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际唐山师范学院立项《唐山大地震救援》向社会征文,我的《震后的开滦二中》《大地震后的遗孤们》均被采用。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怀着无限的热情投入庆祝活动,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字和音响跟踪报道,先后写了《九岁那年,走过辽沈战场》《新中国第一个春节》《党旗永远在我心中飘扬》《共产党员的一堂必修课》《一座彰显国家名片的小城故事》《一位从产业大军中走出的红色收藏家》等100多篇稿子,被纸媒、微刊、中红网多媒体采用发表并获一等奖、二等奖并获唐山市退管会优秀信息员的荣誉称号。

退休后,在各种媒体发表了500多篇稿件,结集出版了5本书籍。被《作家地带》约为签约作家、《中红网》特约作者、《唐山老年》编委、文学组副组长、《草根人的故事》责任编辑。回想起来,《写作与阅读》在我这个老年文学爱好者身上,也得到了升华并收到了令我满意的成果。

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总结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联、全国作协会议上的讲话:“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和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为我们今后从事阅读与写作、创作文学艺术精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介绍

书香唐山丨郭书文《我对“阅读与写作”的感悟》

郭书文,笔名东方欲晓,83岁,1962参加工作,1966入党。历任学校党团工会和教育教学工作,获矿处级机关优秀党员、开滦矿务局优秀教师、唐山市委教育工委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称号、抗震救灾二等功、唐山市五老骨干并获奖、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被媒体和编辑部约为特邀记者、责任编辑丶杂志编委丶签约作家。参加唐山大地震丶唐山知青纪实大型征文工作,并有多部作品结集岀版发行。有500多件新闻通讯丶时评丶影评、回忆录丶散文、专访发表在省地市报刋丶微刊平台丶中红网等多媒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