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朱元璋反贪第一案

根据明朝皇帝的规定,地方各府县每年要到户部去核对地方财政账目。审核完全一致后,才能把这一年的帐给关上。
当时的问题是,地方知府县官要派人带着盖完章的账册到京城去核对。如果从两广地区出发到了京城大概要两个月。如果发现账目有差异,需要把核对完后的账册重新拿回原地重新盖章。这一来二去大半年就结束了,一年到头什么事都不要干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地方长官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了问题,关键的地方在于盖章。那就让属员们带上预先盖好印章的空白文册前往京城,如果账目对不上,就在京城重新再抄一遍。
这件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以后,他非常伤心。大明朝都是他们家的,这些父母官却背着他干这些勾当。叔可忍舅不可忍,这分明就是欺君之罪,蔑视大明法律。
那就杀人吧!老虎不发威就当我是病猫。大明朝十三省,一百四十多府,1000多县的属员中,掌管印信的全部杀掉。其他的属员也要负连带责任,比如言官负监管不力的责任,主印属员的副手负同谋和知罪不报的责任。
郭恒案,朱元璋清洗官员的重要一仗
1385年,有几名御史举报北平布政使和按察使官员勾结户部侍郎郭恒,贪污腐败一案。太平镇江附近的赋税都被郭恒贪污了,浙西的钱粮每年450万石,被郭恒贪污了一半。这些人还联合巧立名目,多征了不少税,全部被贪污掉了。
根据朱元璋亲自公布的结果,这批贪官污吏一共贪污了2400多石粮食。六部的大部分人和地方属员都参与了这一大案,从上到下的经办人加在一块有3万多。
在朱元璋眼中,这些人不仅犯了贪污大罪,更是欺君大罪。磨刀霍霍向牛羊,这3万多人悉数被杀,无一幸免。连最底层的富户、粮长都不能幸免,可见株连面积之大。
这个案子里边有很多疑点,朱元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加班狂人,他一年上班差不多365天,每天十几个小时。所有国内的军政要务,都要经他的手。如果贪污的粮食数量有这么巨大,早就被他察觉了,何止于会等到今天。
严刑峻法,雷霆万钧,反贪不遗余力
朱元璋从小是穷苦人家出身,深受贪官污吏之害。后来进了皇觉寺当和尚,到处乞讨化缘,目睹贪官污吏之害。这些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对官员从内心深处有深深的不信任之感。
朱元璋下令,普通老百姓也有举报贪官污吏的权利。只要他们发现贪官污吏,就直接捆绑起来,押送京城。如果有人敢阻拦,株连九族,满门抄斩。
朱元璋反贪,他又信不过地方长官,这时他创造的锦衣卫就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人经常化妆进入官府,监督地方大员的一举一动。很多人贪污的具体物品和数量,朱元璋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但在贪污的这条路上依然前赴后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元璋恼怒之下,规定凡贪污六十两以上者,全部处死。
朱元璋还规定对那些贪污数量超级大的人直接凌迟处死,要割3000多刀才能让他们去死。除此之外还有把人的大肠小肠给抽出来,先用开水烫再用铁刷子刮类似杀猪这样的动作。更恐怖的是把人剥皮,然后里边填满草供人参观。
二律背反原则,反贪的两难问题深层根源
朱元璋采取这么大动静的反贪行动,却无法达到良好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是明朝的官工资太低,一品官一年1044石米,县官只有90石米。表面上看数量不少,但明朝承认的官数量很少,一个县城只有县官一个。县衙其他官员的工资和收入都由县官来解决,几十号人考90石米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我们看朱元璋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孙的。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他把自己的儿女都封为一品官,尤其是儿子和王府都建立在各地,有自己的封地和田产,一生下来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大明朝就是朱家的江山,皇帝就是董事长。董事长一家人整天都贪污腐化,凭什么让底下的属员节衣缩食呢?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吃肉,属员喝汤,搜刮一点钱,又算什么呢?这就是属员们贪污的逻辑。
朱元璋希望用洗脑的办法,让属员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但这些官并不傻,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头悬梁锥刺股拼命读书为做官,总得让自己享受几十年吧。
皇帝们只许自己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们自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整天花天酒地,穷奢极欲。却让属员们充当道德模范、反贪先锋,穷的连一家老小都养不活。这属员当起来一点乐趣都没有,大家也只能欺下瞒上,顺便贪污一点了。
在贪污这条路上,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贪污的数额只能越来越大,最终把自己送上一条不归路。这就是皇权专制时代的死结,根本无药可救。不管朱元璋怎么样去努力反贪,到头来都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