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臣子是封建朝代里政治领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是经过了严苛的考试,有着不错的学识,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因为仅这样才能得到帝王的重用,在职场上发挥出重要的人生价值。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在帝王看来,得力的臣子必不可少,作为左膀右臂,他们可以帮助政权更加稳固。历代被君主认可的大臣们并不少,但是在崇祯帝看来,他手下的大臣却大都是亡国之臣。

众所周知,明末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身处这一时期,正是考验人性的时候,奸臣必然有,但难道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其实还是有的,这只是帝王夸大的一种说法而已。

明末的良臣与奸臣并存

1.臣子和事物一样皆具有两面性

事物所带来的影响有正反两面,人同样如此,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当中,人性是多样的,但是品行不端的人和优秀品行的人是一样并存的。

对于明末来说,这个时期的社会情况并不理想。大臣们在这种时代最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同时它也是一面照妖镜,将臣子以及世人的真实面貌照射出来。崇祯帝在这个时期遇到的糟心事比较多,一个人的精力无法处理全部重要且繁琐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的大臣们身兼重任,平日里比较繁忙。

陈新甲这样的人物深得君主的信任,首先他有不错的才能,能帮助主人解决一些焦头烂额的事情,所以他总能认领到很多任务。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表面上看起来,他的行事效率很高,做出的业绩也有目共睹。但是他私底下却和宦官们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之间进行着黑暗的权钱交易。由于相互之间的身份比较高,所以这些交易的份额比较大。

这些本身就占据较多资源的臣子们,做起违法的事情时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比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能力越大,影响越大的原因。

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国家的财库以及其他方面面临着大量的亏损。在自顾不暇的时代里,没有人能及时地指出他的恶行,当他的真实样貌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国衰败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

对君主来说这是极受打击的事情,相当于一个被你信任的人狠狠地背叛了你,将你的生活推向深渊。面对这样的遭遇,君主自然会发出一系列的感叹,在那一刻他不相信曾经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人,认为正是这些臣子们极端的勾当和行为将国家推到了悬崖跟前,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他深深地认为,臣子是一切恶果的根源。他这样的想法完全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产生的,想法过于偏面,完全是自己一时一人所想,不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2.良臣被帝王忽视

当君主被人们的一面之词所蒙蔽之后,会进入一个被动的判断系统当中,而一些真正有能力而且品行端正的人会被埋没。在奸臣和自己营造的价值观中,当时的君主不会看上那些廉洁臣子的光环,他们得不到赏识,甚至被排挤之后,会被大家所忽视。

张晓其实就是一位在末期的优秀大臣,他不像其他人一样阿谀奉承,而是身处泥潭当中依然坚守着为官的底线。除了守住原则之外,他在末期依然没有忘记追求官员的最高追求。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人对官最高品质的诠释,其实这种高品质的追求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为官者。张晓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用行动来证明,在乱世当中,人依然可以坚持本分,实现精神的最高自由。

在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非常关心百姓们的生活状况。末期的人们在各方面的克扣之下,生活十分艰苦。张用实际行动让百姓感受到一定的温暖,他把许多精力用在造福百姓身上。

对于国家的未来他有深深的担忧,曾经提出过合理的建议,但是碍于自己的权力敌不过当时的红人,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中。

对于生活在明末的百姓来说,能遇到张这样的官员是幸福的事情,对于一个飘飘欲坠的大厦来说,能有这样忠良的臣子在一旁默默守护是极其荣幸的事情。

国家和百姓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臣子,即使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君主的认可,但是清白自在人间。在面对后代的点评之时,他的内心相比其他人更加坦荡无畏。

靠谱的大臣始终存在,但更需靠谱君主来珍惜

1.良臣遇到良君才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时代的官员数量非常多。想要在众多人才当中占有一定的席位,发挥更大的能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有足够的实力,有时候得到人们的赏识更加重要。对于臣子们来说,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遇到一个明君。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对于有追求有实力的臣子来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愿望。在历史上有这样的幸运的人,比如在宋仁宗时期,许多优秀的臣子在那个时期活跃,而且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佳话。

他们之所以能让价值最大程度的挥发,离不开一个能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而且愿意珍惜他们的君主。在包容的君臣关系中,臣子们把一颗赤诚的心向帝王展示,两者遥相呼应,相互之间投放出来的能量气场是一致的,所以得到的效果是最好的。

明末时期的君臣之间的气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君王一味地被虚假的言论所吸引,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虽然他有一定的治国理想,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展示出一个帝王所应有的沉着和睿智。

2.明帝缺少发现可靠大臣的本领

一个天分不高的人本不应该受到质疑,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大家的看法,但是这位君主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实力。

有非分之想的臣子利用他的这一特点,每一次都用虚假的语言将其蒙骗,背地里做出的事情,能把一个国家给掏空。从这一点上来看,明末的结局不是大臣们单方面所为,而是君臣之间的共同影响所致。它的最终结局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君主的盲目和个别臣子的破坏,是加剧它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能靠得住的臣子并不是没有,而是君主没有发现,而且没有珍惜和重视。检验臣子是否靠谱,需要君主有自我的判断能力,这是一个帝王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当年蜀汉的拥有者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才能。

刘自身虽然没有突出的优势,在才子诸多的年代,以他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霸业。他明白自己的不足,所以用真诚的态度去寻求了一些在特定领域有高超才能的人。

对于刘来说,这些人才身上的特点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他用自己的一颗真心换来了臣子们的信任和忠诚。在这一点上,刘有较强的识人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在良莠不齐的队伍当中得到最优秀的那一颗,并且愿意平等地对待这些臣子们。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如果各个时代的君主拥有刘这样谦卑而且真诚的待臣能力,那么很多可靠的大臣都将涌现出来。一个帝王只有在保持了自我判断力,而且认真对待忠臣的时候,一个国家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良臣在明末的环境中难以生存

1.恶劣的社会环境使良臣难有容身之地

明末各个地区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除了外敌以外,它的内部环境十分不健康。各个地区的官员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抱团,社会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团体。

这些组织所代表的利益不一样,所以在交往之中相互不忍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重要的职务,这就造成社会的治理难以稳定统一。

2.被大局牵制的帝王看不到良臣影子

当外敌前来的时候,它的内部已经是散沙的形式,没有任何凝聚力的大家庭让敌人轻轻一推就倒下。良臣在这个时候经常被孤立,游离于各个团体之外的臣子们数量有限,他们难以在这样的职场中调集足够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崇祯帝称大臣都是亡国之臣,明末的大臣里,就没有一个靠谱的吗?

君主这个时候被势力大的团体所牵制,所以根本看不到良臣的存在,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结语:

从崇祯帝的判语当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君主在迷茫的环境当中眼光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臣子们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度。

从历史所展现出来的事实和教训当中,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一个科学的官员选取和任用制度对一个社会的重大影响,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让品才优秀的人员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资料:

《大明末年》

《明史》

《中后期的明王朝》

《明末的大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