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臣子是封建朝代裡政治領域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是經過了嚴苛的考試,有着不錯的學識,但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因為僅這樣才能得到帝王的重用,在職場上發揮出重要的人生價值。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在帝王看來,得力的臣子必不可少,作為左膀右臂,他們可以幫助政權更加穩固。曆代被君主認可的大臣們并不少,但是在崇祯帝看來,他手下的大臣卻大都是亡國之臣。

衆所周知,明末的社會環境十分複雜,身處這一時期,正是考驗人性的時候,奸臣必然有,但難道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其實還是有的,這隻是帝王誇大的一種說法而已。

明末的良臣與奸臣并存

1.臣子和事物一樣皆具有兩面性

事物所帶來的影響有正反兩面,人同樣如此,在錯綜複雜的環境當中,人性是多樣的,但是品行不端的人和優秀品行的人是一樣并存的。

對于明末來說,這個時期的社會情況并不理想。大臣們在這種時代最能展現出個人的價值和能力,同時它也是一面照妖鏡,将臣子以及世人的真實面貌照射出來。崇祯帝在這個時期遇到的糟心事比較多,一個人的精力無法處理全部重要且繁瑣的事情,是以這個時期的大臣們身兼重任,平日裡比較繁忙。

陳新甲這樣的人物深得君主的信任,首先他有不錯的才能,能幫助主人解決一些焦頭爛額的事情,是以他總能認領到很多任務。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表面上看起來,他的行事效率很高,做出的業績也有目共睹。但是他私底下卻和宦官們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之間進行着黑暗的權錢交易。由于互相之間的身份比較高,是以這些交易的份額比較大。

這些本身就占據較多資源的臣子們,做起違法的事情時所帶來的後果是無比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能力越大,影響越大的原因。

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國家的财庫以及其他方面面臨着大量的虧損。在自顧不暇的時代裡,沒有人能及時地指出他的惡行,當他的真實樣貌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國衰敗的命運已經無法挽回。

對君主來說這是極受打擊的事情,相當于一個被你信任的人狠狠地背叛了你,将你的生活推向深淵。面對這樣的遭遇,君主自然會發出一系列的感歎,在那一刻他不相信曾經出現在自己身邊的任何人,認為正是這些臣子們極端的勾當和行為将國家推到了懸崖跟前,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他深深地認為,臣子是一切惡果的根源。他這樣的想法完全身處惡劣的環境中産生的,想法過于偏面,完全是自己一時一人所想,不足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2.良臣被帝王忽視

當君主被人們的一面之詞所蒙蔽之後,會進入一個被動的判斷系統當中,而一些真正有能力而且品行端正的人會被埋沒。在奸臣和自己營造的價值觀中,當時的君主不會看上那些廉潔臣子的光環,他們得不到賞識,甚至被排擠之後,會被大家所忽視。

張曉其實就是一位在末期的優秀大臣,他不像其他人一樣阿谀奉承,而是身處泥潭當中依然堅守着為官的底線。除了守住原則之外,他在末期依然沒有忘記追求官員的最高追求。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宋人對官最高品質的诠釋,其實這種高品質的追求适用于任何時代的為官者。張曉始終抱着這樣的信念,他用行動來證明,在亂世當中,人依然可以堅持本分,實作精神的最高自由。

在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非常關心百姓們的生活狀況。末期的人們在各方面的克扣之下,生活十分艱苦。張用實際行動讓百姓感受到一定的溫暖,他把許多精力用在造福百姓身上。

對于國家的未來他有深深的擔憂,曾經提出過合理的建議,但是礙于自己的權力敵不過當時的紅人,是以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中。

對于生活在明末的百姓來說,能遇到張這樣的官員是幸福的事情,對于一個飄飄欲墜的大廈來說,能有這樣忠良的臣子在一旁默默守護是極其榮幸的事情。

國家和百姓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的臣子,即使他的付出沒有得到君主的認可,但是清白自在人間。在面對後代的點評之時,他的内心相比其他人更加坦蕩無畏。

靠譜的大臣始終存在,但更需靠譜君主來珍惜

1.良臣遇到良君才能發揮到最大的作用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時代的官員數量非常多。想要在衆多人才當中占有一定的席位,發揮更大的能量,實作自己的價值,不僅需要自身有足夠的實力,有時候得到人們的賞識更加重要。對于臣子們來說,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遇到一個明君。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對于有追求有實力的臣子來說,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這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願望。在曆史上有這樣的幸運的人,比如在宋仁宗時期,許多優秀的臣子在那個時期活躍,而且為後代留下了豐富的佳話。

他們之是以能讓價值最大程度的揮發,離不開一個能發現他們身上閃光點,而且願意珍惜他們的君主。在包容的君臣關系中,臣子們把一顆赤誠的心向帝王展示,兩者遙相呼應,互相之間投放出來的能量氣場是一緻的,是以得到的效果是最好的。

明末時期的君臣之間的氣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君王一味地被虛假的言論所吸引,在很多事情上沒有自己的判斷力。雖然他有一定的治國理想,但是在實際行動中,沒有展示出一個帝王所應有的沉着和睿智。

2.明帝缺少發現可靠大臣的本領

一個天分不高的人本不應該受到質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大家的看法,但是這位君主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實力。

有非分之想的臣子利用他的這一特點,每一次都用虛假的語言将其蒙騙,背地裡做出的事情,能把一個國家給掏空。從這一點上來看,明末的結局不是大臣們單方面所為,而是君臣之間的共同影響所緻。它的最終結局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君主的盲目和個别臣子的破壞,是加劇它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能靠得住的臣子并不是沒有,而是君主沒有發現,而且沒有珍惜和重視。檢驗臣子是否靠譜,需要君主有自我的判斷能力,這是一個帝王所應該具備的最基礎的能力。當年蜀漢的擁有者在這方面具有很好的才能。

劉自身雖然沒有突出的優勢,在才子諸多的年代,以他自己的能力很難實作霸業。他明白自己的不足,是以用真誠的态度去尋求了一些在特定領域有高超才能的人。

對于劉來說,這些人才身上的特點是值得被認真對待的,他用自己的一顆真心換來了臣子們的信任和忠誠。在這一點上,劉有較強的識人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在良莠不齊的隊伍當中得到最優秀的那一顆,并且願意平等地對待這些臣子們。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如果各個時代的君主擁有劉這樣謙卑而且真誠的待臣能力,那麼很多可靠的大臣都将湧現出來。一個帝王隻有在保持了自我判斷力,而且認真對待忠臣的時候,一個國家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良臣在明末的環境中難以生存

1.惡劣的社會環境使良臣難有容身之地

明末各個地區的内部鬥争非常激烈,除了外敵以外,它的内部環境十分不健康。各個地區的官員們為了守護自己的利益,互相之間抱團,社會上出現了多個不同的團體。

這些組織所代表的利益不一樣,是以在交往之中互相不忍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重要的職務,這就造成社會的治理難以穩定統一。

2.被大局牽制的帝王看不到良臣影子

當外敵前來的時候,它的内部已經是散沙的形式,沒有任何凝聚力的大家庭讓敵人輕輕一推就倒下。良臣在這個時候經常被孤立,遊離于各個團體之外的臣子們數量有限,他們難以在這樣的職場中調集足夠的力量去改變社會,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

崇祯帝稱大臣都是亡國之臣,明末的大臣裡,就沒有一個靠譜的嗎?

君主這個時候被勢力大的團體所牽制,是以根本看不到良臣的存在,這是極其可悲的事情。

結語:

從崇祯帝的判語當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君主在迷茫的環境當中眼光的局限性,同時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臣子們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度。

從曆史所展現出來的事實和教訓當中,可以更好地認識到一個科學的官員選取和任用制度對一個社會的重大影響,如何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讓品才優秀的人員發揮自己的價值,為社會做貢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參考資料:

《大明末年》

《明史》

《中後期的明王朝》

《明末的大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