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先生庆祝建国百年。同日,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前国务委员陈至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邱勇,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会长张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志,清华大学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炳林, 西湖大学校长石一公在会上讲话。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市,40年代在美国留学。1957年,他因与李正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非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青年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自2003年以来,杨振宁回国任教,为培养和招收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杨振宁先生被任命为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
史毅校长和杨振宁先生于2007年相识。在杨洁篪100岁生日那天,石一公总统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他与杨洁篪近15年的交往。"杨先生对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不仅帮助中国人民改变了自己不如别人的观念,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在推动中国科学发展方面也变得理性和务实,"他说。时至今日,他仍在用自己近一个世纪的经验和经验,为中国科学界的未来指引。"
我也知道同样的方式
我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一直以来,杨振宁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场传奇的科技泰战,遥不可及。1957年,他和李王道先生因发现弱相互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让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高兴。他们的学术成就激励了几代中国青年拥抱科学,生下了一大批为基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一直是杨先生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1997年,我完成了我的博士后研究,即将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我的独立研究生涯。2004年,我从杨先生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的消息中得知,我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物理课程,这让我很兴奋。一方面羡慕清华的弟弟妹妹有机会与杨先生近距离接触,有幸亲自听他说话,另一方面,也期待未来与杨先生在清华公园的相处。
2007年,我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我的梦想很快就来了。一个夏日,我收到一封来自春浪的电子邮件,开一眼,惊喜,居然是杨先生发来的!从那以后,我与杨先生的接触逐渐更加密切。因为他不使用手机,所以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前几天,我整理了一下电子邮件地址,发现和杨先生的电子邮件交流有二百多篇,包括讨论科学敏感的话题。在过去的14年里,从与基金会顾问委员会的合作到日常聚会和讨论,我有幸对杨先生的睿智见解和真实品格有过许多体会。就我而言,杨先生也是老师和朋友!
杨振宁老师
2008年,国内科研已开始取得长足进步,但学术氛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缺乏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杨先生对此应该有更深的感受,所以他建议他代表清华大学和饶毅组织一个小型的科学艺术论坛。
在2009年9月12日的第一次演讲中,他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题为"物理学之美",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杨先生精心准备,幻灯片上有一张老照片,一句经典评论......他以著名物理学家为线索,如几个很少勾勒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是物理学大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突破。爱因斯坦,普朗克,狄拉克,玻尔,海森堡,费曼,薛定谔...杨先生描绘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治理风格,一幅学者在文字之间跳跃的生动形象。他非常钦佩爱因斯坦,以近乎崇拜的语气介绍了他的非凡贡献,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谈到了他与爱因斯坦短暂而难忘的交集。
最后,杨先生叹了口气:物理,真的是世界上一门美妙而美丽的科学。毋庸置疑,杨先生的讲座,是一场关于科学、历史、艺术、思想的短短60分钟的讲座,"一瞬间看古与现在,一闪而过",是我30多年科学生涯中最震撼、最享受精神和思考之旅!他就像一个博物馆,通过对时空的诠释,对每一位物理大师的贡献和对物理学史的深刻洞察来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唯一一次听到杨先生系统地介绍现代物理学史,也是我听过杨先生最长的一次演讲。从那时起,我听取了杨先生的演讲,并在各种场合分享,并参加了许多与他有关的重要活动。我特别喜欢听杨先生讲述历史和人物,他思维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别惊人,即使是几十年前,细节也清晰,不亚于年轻人。自2012年受邀担任科学技术基金会顾问以来,我一直在年度顾问委员会会议和年度颁奖典礼上与他讨论问题,我很高兴和兴奋的是,杨先生的许多观点经常重合。他的每一次演讲都是平淡的、深刻的、充满洞察力的,实事求是,当仁慈是他一贯的作风时,举两个例子。
例如,2015年,为庆祝屠呦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寻求基金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了一场独特的寻家研讨会,邀请年轻学者和历届获奖者参加。
杨先生以"节约"为主题发表演讲,阐述了他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担忧和建议,大意是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很大,但现状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的科技安全, 希望科研工作者在等待的时候采取"抢救"的态度,全力奋进取,帮助中国尽快实现科技全力自力更生。
当时,杨先生的讲话极具震撼人心和鼓舞人心!毕竟,现在想想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技术对抗,不得不惊叹于杨洁篪的预言!
自2012年以来,第二个例子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于是否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争论。杨先生表示不赞成该计划,他引用了过去在美国吸取的教训,资金的投资和回报,高能物理学的历史和前景,以及大型对撞机的可能结果。杨先生知道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很多争议,但他选择坚持根据历史事实和逻辑做出判断,做到公正和直言不讳。
杨先生在各种公开和私人演讲中,往往不局限于物质世界,而是整个科技界以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应该说,他一直是为国家提供理性和务实的建议。这种忠于纯洁的品格,无私无畏的感情,让人佩服。
杨老师也非常关心我个人的学业进步。在他的日常谈话中,他多次问我对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看法,并分享了他的见解。2015年8月,我带领团队首次捕捉到拼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他在9月初给我发了电子邮件,邀请我到清华高等专院参加他亲自主持的特别会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分享讲座,杨先生也问了很多问题。我经常感到,能够得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大师的爱戴和帮助是多么幸运,或许,他对我的支持如此细心,不仅承载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后代,更体现了科学家的一种精神传承。
杨先生特别关注年轻人。2012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同学们特别希望邀请杨先生,他欣然同意,参加了整个上午的活动,分享他的科学品味,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活动结束后还应受学生邀请留言"今天是一个大时代, 年轻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还有一次,在2017年,杨先生参加了一个由我主持的清华师生高峰论坛。主持人是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他是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我邀请杨先生作为嘉宾与沃森先生交谈。95岁的杨先生问了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89岁的沃森先生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次谈话对清华师生来说令人难忘。
朋友 杨振宁
在日常的交流中,杨先生也对我大加照顾,让我受益匪浅。
2012年6月底,清华大学为杨振宁先生举办了90岁生日宴会,杨先生与妻子翁凡一起出席了宴会,陈家宁校长、胡和尚书记、清华部分老领导、邓家贤的遗孀徐璐珞女士以及杨先生的亲戚、密友和学生出席了宴会。令我惊讶和自豪的是,我和翁凡先生的父母、杨先生的表兄弟、亲戚和老朋友一起坐在餐桌旁。宴会上,播放了杨先生的弟子张守玄拍摄的纪录片,从杨先生1971年第一次回程开始,其中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收到的一些珍贵的历史画像,真实记录了杨先生多年来为祖国奉献的人生历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邓家璇的妻子徐璐珂也讲述了杨、邓两人手脚的故事。在第一次回程时,杨先生写了一份他想见的人的名单,并提交给周总理,其中第一个是邓家贤先生,他在周总理的调解下,从西北沙漠一个非常贫穷的劳工基地返回北京,继续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说起情感服务,许璐玺好几次,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感动。
2016年,杨先生和夫人邀请我和妻子任斌在清华科技园全聚德餐厅共进晚餐,欢迎西蒙斯夫妇。在他的介绍中,我遇到了西蒙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对冲基金的传奇人物。他与陈先生共同发起了陈西蒙斯规范理论,陈先生在美国科学教育界和金融界被誉为"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者"。特别是杨先生知道西湖大学的成立需要筹集社会捐款,特别告诉我西蒙斯对公共捐款充满热情,所以我也在晚餐时向他强调了西湖大学的建校理念。
杨先生是一个满满的乐天学校,他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热爱艺术,喜欢吃美食,特别喜欢去中关村当代商场定台丰品尝蟹粉小笼袋,我和仁斌也有幸被邀请到那里共进午餐;大家同时笑了起来。
杨振宁
自2015年以来,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杭州创立了西湖大学。在早些时候的一次访问中,我向杨振宁先生报告了我们学校的目标和理念。他表示支持,并建议我们充分预见困难,鼓励我们团结一致地朝着我们的目标前进。2018年初校校正式成立前夕,钱英毅和我专程前往杨先生家,邀请他担任校顾问委员会成员、董事会名誉主席。特别是,杨先生非常认真地在我们准备的60个首日印章上签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念碑。
我清楚地记得会议成立的那一天,96岁的杨先生早早地来了,他穿着深蓝色条纹西装,穿着浅蓝色衬衫和红色领带。仪式上,我与杨先生、时任袁家军省长韩启德先生和代表教育部出席会议的杜玉波副部长一起为牌匾揭幕。但万万不去想,就在揭幕后,杨先生不小心被红丝布的脚绊倒在了讲台上!当时,我冷汗如雨,急忙上去接他,慢慢走到他的座位上,他坚持到仪式结束才回到房间休息。下午,王帆告诉我,杨先生没事,可以休息和恢复过来。我焦躁不安了一整夜,没想到第二天的顾问委员会会议,他像往常一样参加了整个过程,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并对学校的学术评价标准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非常感动。
就我而言,杨振宁先生也是一位老师、朋友和老师。作为老师,他十年来一直细心地帮助我,他的学术成绩、国情、科研品味,尤其是对科学极致之美的追求,这些都不是我仰望的榜样;他曾经告诉我,"如果我年轻三十岁,我会加入西湖大学!""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鼓励!"我期待在2028年与杨先生一起回顾西湖大学十年的历史,希望他能感到由衷的解脱和自豪。
值此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想一下与小先生的交流,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表达钦佩的热情,祝先生幸福健康,松柏常青!
石一功
2021年8月31日,西湖大学云人居校园
作者: 石一宫
编辑: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