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现代人看来,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以《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这两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结束。清政府用主权换来了和平,在英国坚船利炮的威胁下选择了退步,自此以后,西方列强争先恐后来到中国,要求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待遇,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鸦片战争的战败是极其屈辱的,可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这次战败算不了什么。他们的思维仍停留在距当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代,认为这些“红毛蛮夷”,与古代骚扰中国边境的胡人没什么两样,蛮夷总是时不时喜欢生出点事端,只要天朝开恩,稍作退步,同意他们的“恳请”,“赏赐”他们一点好处,他们就消停下来了。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这可是有前例的,例如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一时无法降服匈奴,就与匈奴和亲,每年“赏赐”给他们一些粮食和布匹,到后来,匈奴不还是被汉朝灭掉了吗?中原军队打不过“蛮横尚武”的蛮夷军队,这在历史上并非稀罕事。同理,如今“英夷”仗着自己船坚炮利的优势,寇掠沿海,大清水师无法与之匹敌,实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与汉军最初敌不过拥有优良马匹的匈奴人是同样的道理。按照古人传下来的套路,应该先暂且安抚“英夷”,从长计议。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所以即便是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了,清政府仍然是十分傲娇的。站在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与英夷签订条约,是天朝对其的开恩,而英夷之所以要寇掠沿海、挑起事端,要求开放沿海口岸,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学习中华文化的立足之处,是仰慕教化的一种行为。

据现代学者搜集的相关资料可知,清政府最初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事双方往来的公文中,清朝的言辞十分傲慢,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乃是上国”这种意味,把战争的获胜方英国,刻画成了“恳亲皇帝开恩”、“要求向皇帝朝贡”的形象。公文之中,不乏有“英人恳请皇帝”、“英人不胜惶恐遵命”等词句。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最初,英国方面签订条约的人,并不把这些公文中的相关词句当回事。后来当时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看到公文后,气急败坏,他认为这是清朝对英国羞辱,对签订条约的人默认这种羞辱感到气急败坏。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南京条约》又加了一条款项:“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同时他要求清朝的公文不能再出现类似:“英国人恳请清廷当局”、“英国人不胜惶恐受命”这类话。

南京条约的公文中,清政府玩文字游戏羞辱了英国,英首相气急败坏

18世纪末期以来,中英交流日趋增多,英国一直试图与清朝谋求一个相对平定的关系,对清朝将自己视为蛮夷、朝贡国的做法十分恼火。英国曾派马嘎尔尼接着乾隆八十大寿的机会访问清朝,试图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以及进一步通商,但最终因为礼仪问题告吹,乾隆对英国人“僭越”的意图十分不满,而英国人将清朝蔑视自己的做法视为侮辱,双方都把此次交流视为对自己的侮辱。

清朝的天朝梦一梦不醒,即便是在鸦片战争中败得如此惨痛,仍然没有惊醒,仍然选择固步自封,实在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