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了解吗?

作者:晚安午夜伴文化

“化干戈为玉帛”、“白玉无瑕”、“完璧归赵”等等都表明了古人们对玉的喜爱已久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了解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玉现在作为奢侈品的存在,在古代更是只有皇宫贵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好的玉少之又少,玉以其品相和珍贵稀有而被大家所追捧。不管是谁,我想对玉的喜爱应该是一样的吧,好玉入国家则为重器,进入家族则为传家宝。玉在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我们还喜欢将玉与德所匹配,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质,使得玉在我国具有了深深的传统文化意义和东方精神色彩。

中国玉器距今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最早发现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世界上最使用玉的国家,玉文化不亚于丝绸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等等。所以自古以来玉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孔子曾提出玉有十一德“仁、礼、义、知、信、天、地、道、德、忠、乐”,都是从玉石的本身特色归纳出我们人的品德,与玉相呼应。

玉都是和美好的事物相挂钩的,因为在人们心底就觉得如此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譬如“金玉满堂、冰清玉洁、玉树临风”等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好玉不去雕琢,就不能更好呈现玉的魅力和价值,古人也将“玉不琢不成器”比如人如果不努力学习的话,就不会懂的道理一样。

玉存在了这么长时间,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大家知道几个呢?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有一块和氏璧,秦昭王也想得到它,就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看得出来秦国想空手套白狼,就派蔺相如前去,后来,蔺相如识破秦国的诡计,便夺回和氏璧返回赵国,完璧归赵。

女娲补天

相传女娲为了补天练就五色石,也就是玉石的前身,女娲将补天剩余的五色石散落大地,滋润万物。可见我们对玉的喜爱,在传说故事中也少不了玉的身影。

红楼梦

红楼梦最开始叫作《石头记》,四大名著之一,与玉相关的一部著作。从小小的石头开始,以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社会的批判。

玉从古至今都伴随着我们,我们把它与高尚的品德相关联,寄予很高的地位,也愿意赋予神秘的色彩。工匠们也用高超的技艺对玉进行雕琢,赋予玉更多的魅力与价值。古玉的种类也非常之多。

玉璧:扁圆形,正中间有圆孔,我想应该是最常见的吧,我小时候也经常佩戴这种玉石,以人养玉,以玉养人。

玉琮(cong):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了解吗?

玉琮(图片来源于网络)

玉琥:雕刻成虎形的玉器。

玉璋:形状和圭相似,只有上方一道斜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你了解吗?

玉璋(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玉器的种类繁多,古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气,而玉以其外表和稀有程度,自然而然会被推向历史的舞台,深受人们的喜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