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有个电视剧,不过不算很火,叫《喋血孤城》,吕良伟主演,背景是抗战时期国军抵抗日军的常德会战中,余程万率国军五十七师约八千人防守常德,以少敌多,死守待援,但最后国军外围增援部队掉了链子,余程万被迫弃城出逃,整个五十七师几乎伤亡殆尽。
常德会战时,按照战前的部署,五十一师周志道部守桃源,五十八师张灵甫部在慈利石门一带,这是第一道防线,五十七师守常德,实际上是第二道防线。七十四军是当时国军和日军都认为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国军部队,放在湘西,就是为了掩护西南的安全。
按照当时国军的作战计划,如果日军从湘西向常德进攻,那么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在第一线逐次抵抗日军后即向常德外围撤退,然后由五十七师在常德死守,等待日军攻势顿挫,而国军外围增援部队到达,就可以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战法,从外线对日军构成包围,加以聚歼。这也是国军当时比较常用的战法。
但日军对国军这套战法也比较熟悉,所以日军经常会在正面进攻的同时,或者从左翼,或者从右翼迂回包围国军,由此与国军进行争夺外线的竞赛。但如果日军以优势兵力强攻,国军来不及转入外线就被击溃向后撤退,国军的战法就被破了。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吃了亏之后,日军吸取教训,在进攻时就不再轻易放弃外线了。
所以,在常德会战中,日军开始攻击后,迅速击退了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王耀武也确认率这两个师撤退到了常德外围,但是却未能有效支援常德的余程万。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湘西属于第六战区,在这一带的部队不多了,除了七十四军,就只有二十九集团军,但很快就被日军击溃了,因此只能等着第九战区薛岳派兵增援。
但这时候薛岳对日军的意图摸不清,总认为日军是声西击东,湘西只是佯攻,战役重点目标仍然在长沙方向。所以,薛岳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派第九战区部队增援常德方向,一直到日军已经突破国军第一线部队,到达常德开始攻击,薛岳才确定日军的目标就是常德,才开始调派部队向常德增援。
薛岳派过去增援的部队就是之前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大显身手的第十军,加上暂编五十四师饶少伟部。第十军本来在湘南衡阳衡山一带休整补充,接到命令后马上选择行军路线。因为军情紧急,所以薛岳给第十军规定的时间比较紧张,第十军方先觉考虑之后,选择了一个比较近的路线,但是因为要翻山越岭,所以第十军到达常德外围时,时间是赶上了,但是来不及注意,也来不及侦察敌情,就奉命向指定的防区前进。
这时候薛岳命令暂编五十四师和第十军的一九零师由他直接指挥,方先觉只能指挥第三师和预备第十师向德山前进。但是预备第十师的行踪被日军飞机侦察发现,师长孙明瑾未加注意,也未调整行军路线,导致部队在前进中突然遭到日军伏击,部队死伤惨重,孙明瑾本人也在撤退时被日军飞机扫射击中,当场身亡。
第三师也是在行军中与日军遭遇,周庆祥立刻自己扔下部队逃跑,导致第三师被日军击溃。方先觉得知后,马上电话调一九零师增援,但是师长朱岳以薛岳给他另有任务为名,拒绝了方先觉的要求。方先觉电话和薛岳商量,薛岳也拒绝,两人大吵一通。第十军部队后退之后收容整顿,才稳住形势,与日军对峙,但增援常德刘说不上了。
加上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在常德外围遭到日军阻击,无法突破防线,第十军又全军崩溃,余程万在常德死战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但仍然死战不退。直到五十七师全师八千人已经牺牲到了只有四五百人,余程万对增援已经完全绝望,才下决心突围,他命令下属的团长柴意新率一部分人撤退,他留下了阻击,柴意新坚持他自己留下来阻击,余程万才在少数部队护卫下渡过沅江逃走了。
常德会战中如果说有责任,那么责任最大的首先是薛岳的错误判断和反应迟缓,其次就是周庆祥在与日军接触后奇军先逃,余程万是在死战直至外援断绝,部队也伤亡接近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撤退,但战后为了掩盖指挥的问题,余程万一度被下令解送重庆进行军法审判,只是在部队残部集体求情后才撤销了命令,第十军军长方先觉被撤职,也是李玉堂活动之后暂时留用,代理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