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除了死后的称谓不同,待遇也不同。

前有《鬼吹灯》,后有《盗墓笔记》,这些年来,随着这些火热的盗墓题材小说逐个被搬上电视荧幕,盗墓者这一职业也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好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影视剧美化了的盗墓剧常常带有悬疑、恐怖的色彩,剧中的人和物在灯光和音效的作用下,在各种恐怖氛围的笼罩下,心理活动被放大,主人公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寻找一个又一个宝藏,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艺术具有夸张性,现实还得严肃。除却影视剧的美化,盗墓者实际上也是一群想要不劳而获的偷窃者,在国家现行的法律之下,这个行业也是坚决不允许的,国家对盗墓贼从不姑息。但是从古代开始,就有那么一群以盗墓为生的人,他们不惜惊扰死者的安宁,将别人的坟墓翻个底朝天,以获取私利,盗取高额的财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弹棉花老农,潜伏清东陵几十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1945年,抗战胜利,人们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然而,在这一年的秋天,一个不起眼的弹棉花老头儿却因差点搬空皇陵而出名,仅仅两个多月,从定陵到定东,挖遍了清东陵一百多座坟墓,其破坏力之大,行迹之恶劣,这个人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王绍义,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其实,在近代历史上,除了王绍义,还有一个盗墓贼同样臭名昭著,这个人就是孙殿英,孙殿英曾经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大将,但他最出名的却不是自己的功绩,而是他的惊人的盗墓事迹,清东陵在历史上受到两次洗劫,一次来自上的王绍义,另一次就来自孙殿英。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关于孙殿英和王绍义,两人之间还有些渊源。孙殿英有权,但他也渴望财,并且将自己的目光贪婪地望向了清朝皇室的陵墓,和他一样对清朝皇室陵墓感兴趣的还有清东陵附近那些迫于生计成为土匪的农民,但是当时的中国土匪肆虐猖狂,孙殿英便以剿匪为名将这些土匪或赶走或杀灭,独自撬开了清东陵的大门,盗取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陵墓。

王绍义就是那批土匪之一,侥幸逃过了孙殿英的剿杀,但他贼心不死,依然潜伏在清东陵附近,等待时机,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迫于无奈,王绍义只得学一门手艺,靠弹棉花维持生计,继续等待时机,一等就是十年。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战争结束,王绍义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便开始了计划。准备好相应的作案工具后,王绍义开始联系之前的同伙,找到了之前跟自己一样是土匪但是现在是民兵的杨某和贾某,两人虽有着正当的工作,但都心思不正,他们一拍即合。

仅仅三个人,力量还是太小了,王绍义又找到了守墓人的后代关某,在王绍义的游说劝服下,关某也加入到了其中,为王绍义一伙引路。长久的潜伏和观察使得王绍义对这个地方很熟悉,他用钢板自制了一把钥匙,将定陵中的陪葬品洗劫一空。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在尝到甜头后,王绍义一伙不甘于此,将目光放到了整个清东陵的所有陵墓。为了掩饰盗墓的动静,也为了增加自己的帮手,王绍义甚至游说了整个村庄的村民,前后动员了当地一千多人参与洗劫,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清东陵所有的陵墓盗了个遍,令人发指。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修建皇室陵墓是从古延续下来的传统,清朝的皇室陵墓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盗墓贼垂涎以及遭受洗劫的陵墓,实际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皇室陵墓都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与中国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关,不仅体现在人活着的时候,死后亦如此。

河北弹棉花老头,潜伏清东陵十多年,自制钢板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在《说苑·修》中提到的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由此可以看出皇室之人不仅死前拥有超高的社会地位,就连死后也是穿金戴银,富贵逼人,就拿慈禧来说,在她的陪葬品中,包含各种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等等,总计价值高达亿两白银。

这也难怪为什么皇室的墓会经常被盗,不得安宁。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些盗墓贼时,会发现人不可貌相,有认识王绍义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勤快、老实、不爱说话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犯下的却是滔天大罪,他所盗取的许多珍宝经过转手后流传到各地,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本人最后也被判了死刑,在皇陵前被枪决,而他的死也在警醒着那些有着不良心思的人。

参考资料:

《礼记》

《说苑·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