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所使用的文书被统称为奏疏。纵观两千年王朝史,最著名的一封奏疏当属海瑞写给嘉靖皇帝的《治安疏》。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一日,明朝名臣海瑞向明世宗呈上了一封言辞犀利的《治安疏》,痛批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大骂皇帝刻薄寡恩,昏庸至极。

总之,海瑞写奏疏骂嘉靖,骂得非常狠,狠到惊天地泣鬼神,狠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心知此番必将小命难保,所以海瑞在呈上《治安疏》前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家人,遣散了仆从,已经把后世安排妥当。

但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海瑞并没有因此丧命,原本恼羞成怒的嘉靖皇帝在看完《治安疏》后竟然被海瑞为国为民的刚正和忠诚所触动,所以至死没有下令杀海瑞。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和海瑞剧照)

嘉靖皇帝惨遭芝麻小官痛骂而大发慈悲饶其死罪,其中,内阁首辅徐阶扮演了重要角色。史载,当嘉靖皇帝决意杀海瑞以解心头之恨时,徐阶劝谏道:

“海瑞这是想当比干啊,那么陛下是否要成全他一个忠臣的名声呢?

嘉靖皇帝沉思半晌,意味深长地回答道:

“海瑞确实可比比干,但朕不愿意做商纣王。

徐阶与嘉靖皇帝的这番对话非常耐人寻味,显然,海瑞想当贤臣,而嘉靖皇帝想当明君,海瑞能活下来的真相是:二人争的不是一时短长,而是后世之名。

作为震古烁今的一代名臣,海瑞俨然成了“清官”与“贤臣”的代名词,但是,即便是名声极佳的海瑞,也有争议性的一面,其中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沽名钓誉”。

海瑞写《治安疏》骂嘉靖皇帝到底是不是沽名钓誉?对此,笔者暂且不发表观点,留待读者自行思考。笔者此文重点要探讨的是,导致这种质疑产生背后的制度问题。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大明王朝1566》海瑞剧照)

明朝是典型的“明奏”制度。所谓“明奏”,即所有奏疏都必须经由内阁之手,不仅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疏要在内阁明发,就连皇帝回复给大臣的批示也要在内阁明发,再稍加传播,很容易就是全天下皆知。

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明朝官场的一个“毒瘤”——臣子呈上的奏疏,其表面读者是皇帝,其目的读者却是其他官员,尤其是史官。“文死谏”不再是为了规劝皇帝、匡扶社稷,而是为了青史留名、沽名钓誉。

另外,“明奏”制度还有一个弊端:便于党羽合力攻击某一对象,轮番上疏,弹劾政敌。只要有一个人牵头写了第一份弹劾奏疏,其他有共同利益的人就可以一拥而上,直到皇帝不得不相信此人确实有问题,该贬、该死。

更重要的是,“明奏”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奏疏内容的公开化让大臣们顾虑重重,有话不敢说。试想一下,如果上奏的内容牵扯到其他大臣的利益,又有谁不怕被报复、被清算呢?

为了解决“明奏”制度带来的种种毒瘤、弊端、缺陷,一种新的制度应运而生——密折制度。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雍正皇帝画像)

所谓密折,就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皮匣备有两把钥匙,一把交给上奏官员,一把由皇帝保管,其他任何人无法打开这个特制的皮匣。各地官员写好密折,派专人送抵京城,不经由驿站,直达御前,交由皇帝亲自批复。

密折制度下,皇帝俨然站在了上帝视角,看清一切,掌控一切。密折的内容与批复,整个流程,所有信息,只有皇帝和上疏臣子二人知晓,倘若有一字一句泄露,就是杀无赦之罪。

密折制度的本质是建立了一个专属于皇帝与单个臣子之间的信息通道。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康熙皇帝是密折制度的发明者,但真正将其运用到极致的却是雍正皇帝。

对臣子来说,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密折是一种特权,一种荣耀。雍正不仅完善细化了密折制度的流程,还大大扩大了可以上密折臣子的范围,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做个直观的对比,康熙在位61年,具折奏事的官员只有100多人,而雍正在位仅13年,具折奏事的官员却达到了1200多人。在康熙朝,密折制度只是辅助,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雍正朝,密折制度逐渐成为主流,对政治的影响极为重大。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带有朱批的雍正朝奏疏)

清朝的密折制度,减弱了明朝“明奏”制度带来的毒瘤、弊端和缺陷——上奏的内容史官不知,所以不能沽名钓誉;上奏的内容同僚不知,所以不便攻击政敌;上奏的内容其他官员不知,所以不必担心被报复。

除此之外,密折制度还有如下重要作用。

第一,促使各级官员相互监督、相互告密。

以省级单位为例,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有给皇帝上密折的权利。此省无论发生何等之事,你督抚大人敢不上报?你不上报,布政使也会上报,布政使不上报还有按察使、还有道台。密折制度让欺上瞒下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雍正的态度很明确,报者赏,瞒者死,没有人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而且,必须是如实上报,否则,一旦各级官员上报的情况有出入,皇帝很容易查出谁在说谎,到头来还是一个死。

第二,广开言路、纳谏如流。

雍正只是规定了密折的形式,却不限制其内容,所以,各级官员不仅可以通过密折向皇帝汇报工作,还可以给皇帝提建议、出主意。因此,皇帝可以直接听到来自基层官员、来自民间的声音,对其制定政策方针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密折制度省去了繁琐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快速的上情下达。

总而言之,密折制度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

雍正如何用密折制度,获得洞悉天下事的上帝视角?

(雍正皇帝恶搞图)

为了实现绝对保密,雍正皇帝规定,官员最后必须将带有朱批的密折封还给皇帝本人。因此,至今仍有数以万计的雍正朝原始档案存于故宫博物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带有御笔朱批的密折,这些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而今我们喜闻乐见的那些“雍正语录”,比如最著名的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朕亦甚想你”

等,都是雍正皇帝在密折上的亲笔批语,并非后世对雍正的调侃。

当然,密折制度纵有万般好,“明奏”制度仍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不可能被完全取代,清朝实际上是明奏、密折双轨制。

参考资料:

《明史》、《清实录》、《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