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因疫情而推迟了一个多月的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终于如约而至。2021年12月18日,从刚在北京闭幕的全国文代会上匆匆赶到西昌的濮存昕,出现在了大凉山戏剧节的开幕戏剧盛典上。而作为戏剧节中唯一一部昆明题材的戏剧代表,《画中的道林·格雷》走出了云南,登上2021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舞台。在云南省外的艺术舞台上,向更多的观众展现声音的无限魅力和云南文化艺术建设的进度与成果。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戏剧节发起人濮存昕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艰难:努力继续让“戏剧”发生在凉山

2019年,在濮存昕、廖昌永、吉狄马加、阿来、钱文忠、李亭等25位中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的策划推动下,“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诞生了。虽然第二年新冠肺炎疫情就突然到来,全球戏剧界几乎停摆,但这并没有打乱大凉山戏剧节发展的脚步。在我国强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2020年的大凉山戏剧节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不间断线下举办的戏剧节,更让人欣喜的是,当年戏剧节的票房有了起色,文化消费正在走进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世界八大戏剧节云端对话西昌,全球首创直播带戏收获10亿关注流量……谈及这些,在接受春城晚报-开屏新闻专访时,濮存昕语气中有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但他也坦言,当前国内的疫情给戏剧节出了一个大难题——11月初,戏剧节未能按原计划在立冬时节如期启幕,包括濮存昕本人主演的北京人艺大戏《李白》在内的多部原定参节作品被迫取消,戏剧节筹备工作完全被打乱,预计观众人数也受到影响。“确实曾想过,是不是要得停办了。”

濮存昕说,4年前他和其他发起人一起与凉山政府交流并筹划大凉山戏剧节时,曾定下目标和愿景:不同于北上广,也不同于乌镇等其他戏剧节,大凉山的戏剧节是在政府主导和大力支持下的“文旅共荣发展”的新形态文化品牌,兼有文化扶贫的基因。“举办3年来,我和所有发起人没有拿过一分钱酬劳,我们的初心就是为了持续让‘大凉山看世界,世界关注大凉山’,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的目的而去。既然这样,我们最终决定只要不被叫停,就选择坚持。”

好消息最终姗姗来迟:2021年11月23日,四川省中高风险区清零,省文旅厅宣布全面恢复跨省旅游和文旅活动,大凉山戏剧节再次定档,虽然持续时间缩短到一周多,却迎来了多个优质新剧目的报名加盟。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戏剧课堂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愿景:“小剧场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主题”

戏剧节开幕以来,濮存昕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多个戏剧研讨、论坛活动。在“大凉山对话世界戏剧——自然生态下戏剧人在聊天”的国际论坛上,他通过网络云端连线来自六个国家的著名戏剧人,探讨全球戏剧人在疫情中生活和表演面临的巨大挑战。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戏剧节重点剧目舞蹈诗《只此青绿》剧照

戏剧教育也一直是大凉山戏剧节的重要环节,2021年12月20日晚濮存昕到场“旁听”了另一位戏剧节发起人、三拓旗剧团的创建人赵淼为50多名孩子开展的戏剧肢体游戏训练,呼应着“戏剧发生在凉山”的无数可能。

2022年是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诞生40周年,2021年12月20日,濮存昕参加了本届戏剧节特别策划的“纪念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活动研讨会”。“我觉得,大凉山戏剧节的举办会为小剧场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这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主题。”濮存昕透露,希望明2022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邀请小剧场戏剧的比重提高一些,如果能发现一些适合大凉山本土留存下来、长期驻演的剧目就更好了,可以让戏剧更长久、更频繁地参与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把当地的文化消费慢慢培养起来。对于大凉山戏剧节的未来发展方向,濮存昕也强调,在坚持“文旅共荣发展”的公益初心之外,仍然希望它不加限制地自由生长。“从我个人来说,希望它的文化文学的品质能高一些,不要太商业化就好。”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孵化:扎根西部 打造戏剧文旅IP

本届戏剧节以“国潮”为主题,开幕当天,融合京、川、话、动漫和穿越等诸多元素的《蜀中唐门》在邛海宾馆泸峰场开启全国首演。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西昌火把广场的“戏剧嘉年华”锣鼓喧天。舞龙舞狮、川剧变脸、民族歌舞、潮玩说唱、乐器演奏………展现街头艺术的无穷魅力。作为用中国乐器“中阮”演奏流行音乐的外国人,张思安与他的乐队为本届戏剧节带来了《乌兰牧骑》《越剧》等极富中国元素的乐队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还有两头来自广东佛山的醒狮跳入戏剧大篷,随着音乐的起、承、转、合表演“眨眼”“摇头”“洗须”“舔身”“抖毛”等戏剧动作,栩栩如生。据了解,戏剧节期间,共计有140余场戏嘉年华节目在“火空间”火把广场的戏大篷和星美广场等场地免费演出,吸引不少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

“大凉山国际戏节,不仅仅是戏剧展演,它带动的是整个文旅产业链。”凉山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康告诉开屏新闻记者,戏剧节里还有不少关于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生活、戏文创、戏旅游的内容,它们和戏剧展演一起形成戏剧节的七大内容支点,探索并践行“文旅融合”IP的打造。未来以凉山国际戏剧节为主的四大品牌,将支撑凉山打造成为四川文艺副中心。

此外,刘康强调,戏剧发生在凉山,要辐射全国,尤其是西部云贵川兄弟省之间有着紧密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西部最重要的文化宝藏,每年民族戏剧方面沟通和交流都是主要内容之一。比如我们一直云南艺术学院有合作,不仅仅是学院派的教学而是对市场的开发,如何做到产业相结合。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

大凉山的云南声音

“亮相”大凉山 传递“滇池之声”

2021年,昆明剧院积极联合云南本土知名声音艺术从业者,丰富创新演出形式及内容,以独特的焦点转移方式呈现“滇池之声系列”声音剧《画中的道林·格雷》,致力于创作高质量、高水准的“本地艺术作品”,提高市民整体艺术审美,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声音体验”,营造城市艺术欣赏与传播的优良氛围,同时以艺术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保护母亲湖、爱护自然环境”的深层次愿景。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画中的道林 格雷》剧照

《画中的道林·格雷》是“滇池之声系列”首部声音剧,是一次融合话筒前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全新尝试。该剧改编自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用声音剧的形式展示王尔德复杂矛盾和充满魅力的故事。该剧在舞台上专门设置了兼具舞台戏剧效果的“直播间”或“录音棚”,通过专业录音棚级别的话筒和周边效果器让观众触摸到最细微的叹息和最澎湃的激情,体验到录音棚的极致音质、贴近耳朵的细腻声感和小剧场戏剧的沉浸感受。在本次戏剧节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爱好者在山海剧场内感受到这部来自彩云南、滇池畔掷地有声的语言魅力。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打造本土品牌,持续输出“好声音”

据昆明剧院总经理胡明霞介绍,“滇池之声”是昆明剧院自2019年起重点打造的专业声音类演出品牌,旨在为保护母亲湖发声,传播优质文化、培养艺术审美,实现文化企业的初心责任和不懈追求,遂以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命名。此名称不仅道出了昆明剧院在文化艺术发展上将像母亲湖的湖水一样根植本地、滋养本土的拳拳之情,更将品牌主要涵盖的演出类型做了精确简明的提炼。品牌由朗诵、合唱、舞台剧等声音、语言类节目组成,每年不定期举办并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创作一个不同的主题,通过与观众分享朗诵等声音、语言类艺术的优秀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

疫情下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虽迟但到”,云南戏剧持续输出昆明“好声音”

2019年5月9日“滇池之声·第一届名家名篇朗诵会”有幸邀请到达式常、李立宏、濮存昕、宋春丽、孙强、严晓频、姚锡娟、赵晓璐八位实力派艺术家化身朗诵者为昆明的系列朗诵活动拉开序幕。9月30日,由云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名师和表演系教授倾力献“声”的朗诵会《十分钟·和你》在每一个“十分钟”以不同的方式触碰观众的心灵。

一直以来,昆明剧院不仅仅满足于优质文艺作品的引进和推广,更希望在内容生产上有更多的贡献,这就是昆明剧院“滇池之声”品牌的创立初衷,也是声剧场《画中的道林·格雷》应运而生的契机。作为“滇池之声”这一品牌下全新的系列,声剧场将持续输出“好声音”。昆明剧院以做“专业的声音剧”为宗旨,这也将为昆明观众提供新颖跨界全新体验。

《画中的道林 格雷》海报

开屏新闻记者 晋娜

主办方供图

责编 徐红

校对 易科彦

编审 赵梅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