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因疫情而推遲了一個多月的第三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終于如約而至。2021年12月18日,從剛在北京閉幕的全國文代會上匆匆趕到西昌的濮存昕,出現在了大涼山戲劇節的開幕戲劇盛典上。而作為戲劇節中唯一一部昆明題材的戲劇代表,《畫中的道林·格雷》走出了雲南,登上2021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的舞台。在雲南省外的藝術舞台上,向更多的觀衆展現聲音的無限魅力和雲南文化藝術建設的進度與成果。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戲劇節發起人濮存昕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艱難:努力繼續讓“戲劇”發生在涼山

2019年,在濮存昕、廖昌永、吉狄馬加、阿來、錢文忠、李亭等25位中外藝術家和文化學者的策劃推動下,“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誕生了。雖然第二年新冠肺炎疫情就突然到來,全球戲劇界幾乎停擺,但這并沒有打亂大涼山戲劇節發展的腳步。在我國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2020年的大涼山戲劇節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不間斷線下舉辦的戲劇節,更讓人欣喜的是,當年戲劇節的票房有了起色,文化消費正在走進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世界八大戲劇節雲端對話西昌,全球首創直播帶戲收獲10億關注流量……談及這些,在接受春城晚報-開屏新聞專訪時,濮存昕語氣中有一份掩飾不住的喜悅。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但他也坦言,目前國内的疫情給戲劇節出了一個大難題——11月初,戲劇節未能按原計劃在立冬時節如期啟幕,包括濮存昕本人主演的北京人藝大戲《李白》在内的多部原定參節作品被迫取消,戲劇節籌備工作完全被打亂,預計觀衆人數也受到影響。“确實曾想過,是不是要得停辦了。”

濮存昕說,4年前他和其他發起人一起與涼山政府交流并籌劃大涼山戲劇節時,曾定下目标和願景:不同于北上廣,也不同于烏鎮等其他戲劇節,大涼山的戲劇節是在政府主導和大力支援下的“文旅共榮發展”的新形态文化品牌,兼有文化扶貧的基因。“舉辦3年來,我和所有發起人沒有拿過一分錢酬勞,我們的初心就是為了持續讓‘大涼山看世界,世界關注大涼山’,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的目的而去。既然這樣,我們最終決定隻要不被叫停,就選擇堅持。”

好消息最終姗姗來遲:2021年11月23日,四川省中高風險區清零,省文旅廳宣布全面恢複跨省旅遊和文旅活動,大涼山戲劇節再次定檔,雖然持續時間縮短到一周多,卻迎來了多個優質新劇目的報名加盟。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戲劇課堂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願景:“小劇場可以成為未來的一個主題”

戲劇節開幕以來,濮存昕馬不停蹄地參加了多個戲劇研讨、論壇活動。在“大涼山對話世界戲劇——自然生态下戲劇人在聊天”的國際論壇上,他通過網絡雲端連線來自六個國家的著名戲劇人,探讨全球戲劇人在疫情中生活和表演面臨的巨大挑戰。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戲劇節重點劇目舞蹈詩《隻此青綠》劇照

戲劇教育也一直是大涼山戲劇節的重要環節,2021年12月20日晚濮存昕到場“旁聽”了另一位戲劇節發起人、三拓旗劇團的建立人趙淼為50多名孩子開展的戲劇肢體遊戲訓練,呼應着“戲劇發生在涼山”的無數可能。

2022年是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誕生40周年,2021年12月20日,濮存昕參加了本屆戲劇節特别策劃的“紀念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活動研讨會”。“我覺得,大涼山戲劇節的舉辦會為小劇場提供一個更好的平台,這可以成為未來的一個主題。”濮存昕透露,希望明2022年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邀請小劇場戲劇的比重提高一些,如果能發現一些适合大涼山本土留存下來、長期駐演的劇目就更好了,可以讓戲劇更長久、更頻繁地參與到當地居民的生活中,把當地的文化消費慢慢培養起來。對于大涼山戲劇節的未來發展方向,濮存昕也強調,在堅持“文旅共榮發展”的公益初心之外,仍然希望它不加限制地自由生長。“從我個人來說,希望它的文化文學的品質能高一些,不要太商業化就好。”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孵化:紮根西部 打造戲劇文旅IP

本屆戲劇節以“國潮”為主題,開幕當天,融合京、川、話、動漫和穿越等諸多元素的《蜀中唐門》在邛海飯店泸峰場開啟全國首演。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于西昌火把廣場的“戲劇嘉年華”鑼鼓喧天。舞龍舞獅、川劇變臉、民族歌舞、潮玩說唱、樂器演奏………展現街頭藝術的無窮魅力。作為用中國樂器“中阮”演奏流行音樂的外國人,張思安與他的樂隊為本屆戲劇節帶來了《烏蘭牧騎》《越劇》等極富中國元素的樂隊表演,讓人耳目一新。還有兩頭來自廣東佛山的醒獅跳入戲劇大篷,随着音樂的起、承、轉、合表演“眨眼”“搖頭”“洗須”“舔身”“抖毛”等戲劇動作,栩栩如生。據了解,戲劇節期間,共計有140餘場戲嘉年華節目在“火空間”火把廣場的戲大篷和星美廣場等場地免費演出,吸引不少遊客和市民駐足觀看。

“大涼山國際戲節,不僅僅是戲劇展演,它帶動的是整個文旅産業鍊。”涼山州文旅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康告訴開屏新聞記者,戲劇節裡還有不少關于戲劇孵化、戲劇教育、戲生活、戲文創、戲旅遊的内容,它們和戲劇展演一起形成戲劇節的七大内容支點,探索并踐行“文旅融合”IP的打造。未來以涼山國際戲劇節為主的四大品牌,将支撐涼山打造成為四川文藝副中心。

此外,劉康強調,戲劇發生在涼山,要輻射全國,尤其是西部雲貴川兄弟省之間有着緊密的文化聯系和交流。“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西部最重要的文化寶藏,每年民族戲劇方面溝通和交流都是主要内容之一。比如我們一直雲南藝術學院有合作,不僅僅是學院派的教學而是對市場的開發,如何做到産業相結合。衆人拾柴火焰才會高。”

大涼山的雲南聲音

“亮相”大涼山 傳遞“滇池之聲”

2021年,昆明劇院積極聯合雲南本土知名聲音藝術從業者,豐富創新演出形式及内容,以獨特的焦點轉移方式呈現“滇池之聲系列”聲音劇《畫中的道林·格雷》,緻力于創作高品質、高水準的“本地藝術作品”,提高市民整體藝術審美,為觀衆帶來不一樣的“聲音體驗”,營造城市藝術欣賞與傳播的優良氛圍,同時以藝術的形式向觀衆傳遞“保護母親湖、愛護自然環境”的深層次願景。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畫中的道林 格雷》劇照

《畫中的道林·格雷》是“滇池之聲系列”首部聲音劇,是一次融合話筒前藝術和舞台藝術的全新嘗試。該劇改編自王爾德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用聲音劇的形式展示王爾德複雜沖突和充滿魅力的故事。該劇在舞台上專門設定了兼具舞台戲劇效果的“直播間”或“錄音棚”,通過專業錄音棚級别的話筒和周邊效果器讓觀衆觸摸到最細微的歎息和最澎湃的激情,體驗到錄音棚的極緻音質、貼近耳朵的細膩聲感和小劇場戲劇的沉浸感受。在本次戲劇節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戲劇愛好者在山海劇場内感受到這部來自彩雲南、滇池畔擲地有聲的語言魅力。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打造本土品牌,持續輸出“好聲音”

據昆明劇院總經理胡明霞介紹,“滇池之聲”是昆明劇院自2019年起重點打造的專業聲音類演出品牌,旨在為保護母親湖發聲,傳播優質文化、培養藝術審美,實作文化企業的初心責任和不懈追求,遂以昆明的母親湖“滇池”命名。此名稱不僅道出了昆明劇院在文化藝術發展上将像母親湖的湖水一樣根植本地、滋養本土的拳拳之情,更将品牌主要涵蓋的演出類型做了精确簡明的提煉。品牌由朗誦、合唱、舞台劇等聲音、語言類節目組成,每年不定期舉辦并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創作一個不同的主題,通過與觀衆分享朗誦等聲音、語言類藝術的優秀文化内涵,為觀衆帶來心靈的觸動。

疫情下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雖遲但到”,雲南戲劇持續輸出昆明“好聲音”

2019年5月9日“滇池之聲·第一屆名家名篇朗誦會”有幸邀請到達式常、李立宏、濮存昕、宋春麗、孫強、嚴曉頻、姚錫娟、趙曉璐八位實力派藝術家化身朗誦者為昆明的系列朗誦活動拉開序幕。9月30日,由雲南廣播電視台主持人、播音員、高校播音主持專業名師和表演系教授傾力獻“聲”的朗誦會《十分鐘·和你》在每一個“十分鐘”以不同的方式觸碰觀衆的心靈。

一直以來,昆明劇院不僅僅滿足于優質文藝作品的引進和推廣,更希望在内容生産上有更多的貢獻,這就是昆明劇院“滇池之聲”品牌的創立初衷,也是聲劇場《畫中的道林·格雷》應運而生的契機。作為“滇池之聲”這一品牌下全新的系列,聲劇場将持續輸出“好聲音”。昆明劇院以做“專業的聲音劇”為宗旨,這也将為昆明觀衆提供新穎跨界全新體驗。

《畫中的道林 格雷》海報

開屏新聞記者 晉娜

主辦方供圖

責編 徐紅

校對 易科彥

編審 趙梅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