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原创 / 李力加的思考

作者 / 李力加

正文共3469字26图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申请授权请在文末留言

36年前,虎年。《人民画报》1986年第1期,刊载恩师廉晓春先生《虎年趣谈》之文,摄影:卢山。

廉晓春先生生前为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前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艺术处处长。她是我国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85年,廉晓春先生重病缠身之后,当年正在读研究生的许平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曾在她病榻前若干不眠之夜,悉心倾听廉晓春先生口述并逐一记录完善,之后于1989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一书,廉晓春、许平著。另,张道一先生和廉晓春先生还共同著述《美在民间》这一部重要著作。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人民画报,1986年第1期封面

卢山先生,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主任编辑。上世纪80年代,《人民画报》各国文字版本、《中国画报》(海外版)中的民间美术主题文稿,都由卢山先生组稿发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民间美术。卢山先生的另外一个身份,他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女婿,即北京京剧院一团著名老旦张学玲女士的先生。

我在1980-1988年期间,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工作,深受卢山先生关照,多次在北京花园村“人民画报社”,以及前三门大街卢山先生家,与其共同为民间美术方面的研究相聚。在1986-1988年期间,自己有关民间美术方面的文章、民艺调研等,发表在《中国画报》、《人民日报》等,均为卢山先生组稿和引荐。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图为魏智子博士由某图书馆网络信息获得,图上有后人留痕。虽然不及对《人民画报》纸本期刊拍摄清晰,但作为在全世界发行10多种文字的国家顶级期刊,今天的年轻人、美术教师等尚没有见过此画报。

民间美术主题的教学设计

8年多前的2013年,带领研究生对民间美术主题的美术课进行教学设计。那时,曾安排研究生张馨月老师(现杭州某小学美术教师)在浙江师大图书馆查询廉晓春先生的文章,以及卢山先生当年拍摄的虎文化系列的民艺作品等。

2022年,又一个虎年到来,刊发张馨月老师当年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这一教学设计思路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课程方向吻合、目标一致。

原设计文本发表于《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李力加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当时的设计素材:

《虎年趣谈》,文:廉晓春,摄影:卢山《人民画报》,1986年第1期,P18-20

民间美术:布老虎图片资料,作者:郝桂君等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上世纪80年代,作品由山东潍坊市工艺美术师郝桂君设计,此造型为布老虎中典型造形样态。当下,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先生搜集的民艺品中均有此造型作品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B L A C K

这些布老虎,均为教学设计应用的素材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还有多幅图片资料,我的原则是,民间美术方向的教学设计,选择素材时必须要力求原汁原味、相对更为原始的作品图。

张馨月老师2013年教学设计PPT分解图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由生活中真实老虎的图像引入图像分解:为什么自古至今,千百年来,无论民家还是官家,都崇尚老虎形象?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以问题串方式,引导学生识别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原来是可爱的“布老虎”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图像分解:引导学生视觉辨识,找一找:老虎的“凶猛”是怎样变成“可爱”的?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先看老虎的眼睛,形态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老虎五官不同形态的变化,是民间布玩具造型的基础因素,再看老虎鼻子的变化。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老虎的嘴巴由这些线材构成这样的形态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虎的耳朵也在发生变化下面是另外一件布老虎的造形分解图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采用了夸张、装饰手法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这些由动画方式呈现的变化,此刻以截图方式呈现给大家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虎头五官局部的形态图像分解,帮助学生在识别如何变化中,确立视觉审美价值取向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张馨月老师在8年多前制作的PPT,今天来看依旧非常精彩,为了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感知水平,可谓用心良苦。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每位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的建构,就需要通过这样的引领,帮助学生认同老百姓的审美取向和匠心所在。

下面是对郝桂君作品进行分解: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此布老虎的造型是如何构成的?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放大图像、深入分解,形态概括、简练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集中对该作品的色彩进行分解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整个形态中最大面积的用色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鲜明的红色进入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黑色的点缀作用以下为作品蕴含的核心观念(意义阐释)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布老虎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虎年的历史记忆暨布老虎主题美术课

长辈们化作民间的“艺术家”,常用勇猛的虎来庇佑自己的孩子。

给老师们分享,依据该主题进行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课程设计

单元主题设计:虎年说虎

李力加

大观念: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虎,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了不起的地位。

(1)中国文化里,虎被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2)中国人很早就形成对虎图腾的崇拜。

◆“以虎为喻、虎威镇祟、虎镇五毒、虎虎有生”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1)自古至今,自民家到官家,都有用虎的形象传递爱与祝福,

借虎的形象反映理想和眷恋,用虎的形象标志权利的种种精神现象。

(2)古来以虎喻身份、喻人品的词都令人爱听。文人们创造一种字体称为“虎书”,医生们创造一种健身术叫“虎戏”。

基本问题:

1.为什么以虎为喻在中国文字中数不胜数?

(1)你能说出多少以虎为喻的词句?

(2)乡村剪花人从未见过老虎,在评论一幅剪得极好的老虎窗花时会感叹:“剪得真真儿的!”,为什么?剪花人心中是怎样的“真”与“好”?

2.为什么以虎为造型的民间工艺品特别多?

(1)虎头鞋、虎头帽、虎枕等,为何民间对虎图腾如此崇拜?

(2)为什么民间对老虎的崇尚常以剪纸或图绘方式呈现?

3.虎造型面花(花馍)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功用?

(1)为什么在关中等地区新娘陪嫁中要有一对大面虎?

(2)为什么还有给新娘的脖子上挂面虎的习俗?

教-学-评的一致性由知道-理解-做到范式在单元课程中达成学习效度

单元课程架构

主题一:以虎为喻的历史流传

主题二:剪出的虎花开在哪里

主题三:虎虎有生与虎镇五毒

主题四:下山虎威武示于正堂

主题五:虎文化民族审美心理

结语

美 好的壬寅虎年即将到来,仅以此文本纪念廉晓春先生,感谢卢山先生、许平院长等在民间美术研究工作对吾的引领。

以2013年张馨月老师的教学设计PPT截图为“砖”,力求在国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颁布之时,全国美术教师都能够基于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为了全体学生的美育素养提升,设计更多、更好为了学生视觉审美价值观培育、建构的育人的美术课程来。

【全文完】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请顺手点个赞(文末“在看”)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