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古都,作为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国家的政权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国家政治的体现,也往往与经济、文化相契合。在历史上,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都是赫赫有名的古都。它们不仅仅地理位置重要,扼守通衢之地,也有着优良的经济腹地、文化底蕴。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伊始选择定都南京。但其实朱元璋对于南京这个自己的龙兴之地,并不十分满意。一则南京城虽为六朝古都,但是都只是偏安一隅短暂的割据势力,各朝国祚也并不长久;二则便是此时的北方地区,也大多只是刚刚收复,东北地区更是直到1385年冯胜招降元朝太尉纳哈出才算回到明王朝统治之下,亟需稳固统治基础,拉拢民心。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于是,在当政伊始朱元璋便有另立新都的举动。期间甚至于有过在凤阳营建之举,但是耗费巨大,中都凤阳又无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运输物资也十分不便,由此也便不了了之。而随后他又派遣太子朱标以巡视秦王朱樉治所西安为由,考察西安作为都城的条件,但是最终也就在太子回归南京之后,一病不起英年早逝,迁都之事也便被搁置不提。

而就在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后,此时的南京城也逐步成为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京畿腹地更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但是一场靖难之役,让燕王朱棣篡位上台。而势力根植于北京的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此时的南方地区不仅仅存在着一如朝堂之上方孝孺、景清等前朝文人士人的反对势力,在民间对于篡位的朱棣也是民情汹汹。于是,朱棣便开始着手迁都。而迁都的目的地,自然便是他的大本营北京。1421年,经过十数载的建设,他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城,在历史上曾经是金、元两朝的首都。而作为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样的定都策略在面对中原势力时实则是没有问题的,进可攻,退可守。但是作为中原王朝的首都,北京有着十分不利的条件——那就是北京处于四战之地。战国之时,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定都大梁便因为四战之地而最后落寞,为秦所灭,而北京城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北京距离防御蒙古诸部的长城一线,也只有百余里,一旦敌酋攻破长城一线,则京城危殆,而这也就有了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室“天子守国门”的境遇——这是汉人风骨、王朝风骨,也是王朝危险系身。

一则即便各路勤王军队入京救援,也只是鞭长莫及,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如1630年,己巳之变之中,皇太极率军入寇,从喜峰口突破长城一线,时局危殆,真正能够入京勤王的也只有山西总兵满桂、以及袁崇焕、秦良玉;另一则便是北京以南,为平原地形,一旦城池危殆,想要出奔逃难,都根本无处可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崇祯帝的尴尬处境,最后自缢身亡便是体现;三则便是粮食运输问题,当时的京杭大运河虽然贯通,但是北运河水源不足,需要闸门提水,漕运繁杂,也都是隐忧所在。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但是作为皇帝,永乐大帝朱棣自然是要先稳定自身统治基础,才会顾忌身后之事。即便是当时便已有臣属提出“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无争帝之志耳”?也被他驳斥,仍然坚持的做出了此番决定。

朱棣迁都北京是否合理?换回的是此后大明200余年敌酋的八次围城

而就在朱棣迁都之后,他本人都先后五次率兵御驾亲征元朝残余势力,最后也死在了回师途中。在迁都北京短短的20年后,北京城便迎来了第一次危机。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20万大军在土木堡之战中被瓦剌也先全歼,朱祁镇身陷囹圄,所率66名大臣包括英国公、户部尚书在内尽皆殉国。瓦剌大军,直逼北京,以徐有贞等人为首主张南迁,幸亏大明之柱石于谦力挽狂澜,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随后1511年,刘六刘七叛军围攻北京;1550年庚戌之变,俺答汗围城;而逐渐强大的女真(满族)人,也先后在1630年(也就是己巳之变)、1636年、1638年、1642年先后四次围城,至此北京在朱棣迁都之后的200余年间已经被围城7次。

1644年,李自成自陕西出关,兵势极盛,大明一触即溃,第八次兵临北京也为大明王朝的国祚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明史》、《大清棋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