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古都,作為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國家的政權生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國家政治的展現,也往往與經濟、文化相契合。在曆史上,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都是赫赫有名的古都。它們不僅僅地理位置重要,扼守通衢之地,也有着優良的經濟腹地、文化底蘊。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伊始選擇定都南京。但其實朱元璋對于南京這個自己的龍興之地,并不十分滿意。一則南京城雖為六朝古都,但是都隻是偏安一隅短暫的割據勢力,各朝國祚也并不長久;二則便是此時的北方地區,也大多隻是剛剛收複,東北地區更是直到1385年馮勝招降元朝太尉納哈出才算回到明王朝統治之下,亟需穩固統治基礎,拉攏民心。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于是,在當政伊始朱元璋便有另立新都的舉動。期間甚至于有過在鳳陽營建之舉,但是耗費巨大,中都鳳陽又無必要的經濟、文化基礎,運輸物資也十分不便,由此也便不了了之。而随後他又派遣太子朱标以巡視秦王朱樉治所西安為由,考察西安作為都城的條件,但是最終也就在太子回歸南京之後,一病不起英年早逝,遷都之事也便被擱置不提。

而就在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之後,此時的南京城也逐漸成為了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京畿腹地更是當時中國最為發達的江南地區。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但是一場靖難之役,讓燕王朱棣篡位上台。而勢力根植于北京的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後,此時的南方地區不僅僅存在着一如朝堂之上方孝孺、景清等前朝文人士人的反對勢力,在民間對于篡位的朱棣也是民情洶洶。于是,朱棣便開始着手遷都。而遷都的目的地,自然便是他的大學營北京。1421年,經過十數載的建設,他正式遷都北京。

北京城,在曆史上曾經是金、元兩朝的首都。而作為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這樣的定都政策在面對中原勢力時實則是沒有問題的,進可攻,退可守。但是作為中原王朝的首都,北京有着十分不利的條件——那就是北京處于四戰之地。戰國之時,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定都大梁便因為四戰之地而最後落寞,為秦所滅,而北京城就是這樣一個尴尬的處境。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北京距離防禦蒙古諸部的長城一線,也隻有百餘裡,一旦敵酋攻破長城一線,則京城危殆,而這也就有了朱棣以後的明朝皇室“天子守國門”的境遇——這是漢人風骨、王朝風骨,也是王朝危險系身。

一則即便各路勤王軍隊入京救援,也隻是鞭長莫及,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如1630年,己巳之變之中,皇太極率軍入寇,從喜峰口突破長城一線,時局危殆,真正能夠入京勤王的也隻有山西總兵滿桂、以及袁崇煥、秦良玉;另一則便是北京以南,為平原地形,一旦城池危殆,想要出奔逃難,都根本無處可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崇祯帝的尴尬處境,最後自缢身亡便是展現;三則便是糧食運輸問題,當時的京杭大運河雖然貫通,但是北運河水源不足,需要閘門提水,漕運繁雜,也都是隐憂所在。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但是作為皇帝,永樂大帝朱棣自然是要先穩定自身統治基礎,才會顧忌身後之事。即便是當時便已有臣屬提出“幽燕形勝,自昔稱雄,然距邊塞不二百裡,無藩籬之固,而天子自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無争帝之志耳”?也被他駁斥,仍然堅持的做出了此番決定。

朱棣遷都北京是否合理?換回的是此後大明200餘年敵酋的八次圍城

而就在朱棣遷都之後,他本人都先後五次率兵禦駕親征元朝殘餘勢力,最後也死在了回師途中。在遷都北京短短的20年後,北京城便迎來了第一次危機。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20萬大軍在土木堡之戰中被瓦剌也先全殲,朱祁鎮身陷囹圄,所率66名大臣包括英國公、戶部尚書在内盡皆殉國。瓦剌大軍,直逼北京,以徐有貞等人為首主張南遷,幸虧大明之柱石于謙力挽狂瀾,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随後1511年,劉六劉七叛軍圍攻北京;1550年庚戌之變,俺答汗圍城;而逐漸強大的女真(滿族)人,也先後在1630年(也就是己巳之變)、1636年、1638年、1642年先後四次圍城,至此北京在朱棣遷都之後的200餘年間已經被圍城7次。

1644年,李自成自陝西出關,兵勢極盛,大明一觸即潰,第八次兵臨北京也為大明王朝的國祚畫上了句号。

參考資料:《明史》、《大清棋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