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明代历史纷乱复杂,史料与史籍十分混乱,整理和考订工作都很繁杂。由此可见,明朝初期尚不具备编纂一部高质量正史的条件。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开设明史馆,也只是出于政治目的,并没有修成正史的决心,也没有严谨的史学意识。

如《明史》中在记载“明鲁王朱以海之死”时写到——“成功使人沉之海中”。其意即是“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溺死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果真如此吗?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郑成功剧照

朱以海政权,既无明君,又无贤臣

我们都知道,“浙东义军抗清运动”是南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运动的失败原因,主要在于鲁王朱以海政权的腐败。

鲁王朱以海十分昏庸,虽有“监国”之名,却毫无抗清的意志。在敌在门庭、朝不保夕的处境下,朱以海仍旧置国事于不顾,歌舞宴会如平常。“监国”的文武百官不图报国奋进,他们谋及后世子孙,沆瀣一气、贪得无厌。对此,朱以海不仅不敢拒绝,还求封必赐,请升必准。

由此可见,“监国”既无明君,又无贤臣。这便是“鲁监国”政权消亡之根由。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唐王和鲁王政权形同水火

与此同时,唐王朱聿键在苏观生等人的拥戴下,于顺治二年在福州登基,是为隆武帝。此时唐王和鲁王政权互相对峙,形同水火。

朱以海的处境更加被动了。众所周知,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从被拥立的时间方面来看,唐王还略早于鲁王;从统治的地域来看,朱以海政权仅限于浙东一隅之地,而朱聿键却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势力的普遍认可。

正因如此,这种情况造成鲁王政权中有一半的人投靠了唐王——“朝中、江上,大率与者若半,不与者半”。各部将领甚至公开提出带领军队分道扬镳,并取消鲁王监国朝廷的粮饷和军费制度。朱以海无可奈何,只能允行。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最终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的护卫下,不得已离开了绍兴,后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到厦门投奔了郑成功。

郑成功对朱以海保持了礼遇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郑成功遥奉永历正朔,称讨招大元帅。他见到鲁王朱以海前来依附,便要求鲁王“去监国号”。事实上,郑成功的行为是有其礼法正统方面依据的。

郑成功对前来依附的朱以海,还算是保持了礼遇的态度——“奉监国鲁王居金门”。那么,郑成功为何仍旧对朱以海以礼相待?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究其原因,便是鲁王身边的大臣张煌言在调节鲁王和郑成功的关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张煌言在江浙一带所率领的军队,是郑成功准备北上作战的重要依靠力量。张煌言曾表示:“鲁王既去监国号……(张煌言)与成功同日拜命”,郑成功看重的正是这一点。后来郑成功北伐,张煌言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接引作用。

最终,鲁王被去掉了“监国”的名号,但郑成功仍不放心,便将其迁往距离厦门更远的南澳岛居住。

士兵在福建炸出明朝古墓,碑文颠覆认知,郑成功又被满清污蔑了?

明朝古墓出土,碑文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支军队在金门炸山采石之后,士兵们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的墓碑便是《监国鲁王朱以海圹志》,现被收藏于中国台湾省历史博物馆。

《监国鲁王朱以海圹志》的内容颠覆了我们的认知,碑文中记载:“(鲁王)中痰而薨”,可见鲁王朱以海并非是被郑成功溺死的。《明史》中“成功使人沉之海中”的记载不是事实,这只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的谎言罢了。正像许多学者说的那样,满清又一次污蔑了郑成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