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郦山驱役血殷鞭,霸业蒸腾虑九泉。冢下绝无藏匕客,何须兵马俑三千。——《观秦兵马俑杂感》

古埃及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而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陵寝,则在中国。那就是秦始皇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寝,也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它修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自其未扫六合就建起。

丞相李斯为设计者,章邯将军为监工。共有72万民夫被征集修建,比修建胡夫金字塔的人多了8倍,一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才建成这一座王陵。共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完善,且规模庞大的帝王陵。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1974年的3月,在陕西临潼县,一位农民正准备打井挖水喝。打着打着就挖出来了古老的陶俑残片,弩机等等。由此埋藏在底下有上千年之久的宝藏,得以现世,而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而基于此,秦始皇陵的所在之地得以被探测到。根据最新的资料记载,秦陵地宫总面积大约有41,600平方米,有五个国际足球场那般的大。内部埋藏了大量的文物以及异宝奇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及研究价值。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但是自1974年至今,除了个别兵马俑的坑道有被小心翼翼的挖掘出来。剩下的主体部分都没有被挖掘,依旧好好的被保护着。而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司马迁的《史记·始皇本纪》中关于始皇陵有这样一段记载: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首先“穿三泉”就是代表地宫的深度,已经深得不能再深。根据资料记载,始皇陵覆土的厚度导致其土方开挖的费用高达600亿元,相当于邯郸GDP的五分之一,想要挖掘秦始皇陵,首先就得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以及接下来的“奇珍徙臧满之”,这代表着始皇陵内的物件异宝奇珍数量之多不可小觑。但这就更是无法挖掘,因为当年在挖掘兵马俑坑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受到了教训。本来的兵马俑是色彩鲜艳的,但是在开采之时没有做好保护。

这些兵马俑一接触到空气,就在瞬间迅速氧化,变成了现如今无色的陶俑。有了这样的教训,在做好准备之前不在接触秦陵地宫就成为了考古学家们心照不宣的事情。还有后面说的机关等物,也代表了贸然进入陵墓不会有好果子吃。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而始皇墓中医水银浇灌的山川河海一事,曾有德国的专家用核磁对其进行过扫描,还有对骊山大墓的封土进行检测。结果都是大发现,秦陵内部存在着热异常,这代表着内部的防盗机关至今还在运作。

而封土的监测则表现出汞超标的现象,也就是始皇陵内尽是水银此事很有可能都是真的。先不说机关一事,且说水银。水银属于剧毒物质,在0℃时便会挥发出有毒气体,气温越高则挥发越快。

秦始皇陵为何至今不敢发掘?德国专家用核磁扫描后,果然有大发现

而始皇陵那么大的一片区域,全都是水银。若是贸然挖掘造成水银挥发,会给周边带来怎样的后果?而不挖掘始皇陵的目的不光是如此,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永远不主动挖掘陵墓。

现在的考古工作大多是抢救性发掘,仅是为了保护文物。在20世纪以后,尽量不主动挖掘陵墓的这种理念已经成为了国际考古界的共识。让秦始皇,以及他的宫殿将士继续安心沉睡。是生者对于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也最妥当的文物保护方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