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是杨爱源在保定军校的同期同学,外号“孙神经”。能得此浑号,源于孙楚平时喜欢卖弄,强以不知为知,出招时花样翻新,华而不实,因此常给人举止恍惚、神经错乱之感。
阎锡山说要把板垣放进来关门打狗,孙军师却作跌足大呼状,曰大事坏矣。当时山西面临着两方面日军的夹攻,雁北正面是蒙疆兵团,平型关侧面是第五师团,这两部分日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孙楚认为:“雁北,主战场也,平型关不过是次战场,现在把板垣放进关来,岂不正中对方分进合击之计?”

如果是北伐那会,老阎打仗正打得热乎,没准还会坚持己见,可多年不握枪把子,手早就生了,相应地也越来越缺乏自信,听孙楚一说,不由犹豫起来。
那依你之见呢?孙楚胸脯一挺:“照我看,晋军在平型关已集结了不下十六七个团,足能抵挡板垣,同时又有八路军林彪部抄于敌后,到时必能阻其于平型关外。”他的意思是平型关应立足于守,而不是冒险将板垣放进来痛打。
想到在大同的口袋阵不仅没布成,还把整个晋北都丢掉了,本想“狠一点”的老阎最终还是采纳了孙楚关于坚守平型关的方案。
其实孙楚的分析与日军的实际用兵相去甚远:大同战役时,日军的作战主力确实是蒙疆兵团,但到了平型关战役,却是以第五师团为主,蒙疆兵团为辅。
当然,坚守平型关的方案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如果能够真正守住的话,同时老阎最终能不能守住平型关,也不单单取决于他的主观愿望,还得看对手如何把握。
这次老阎最大的对手无疑就是第五师团长板垣。
在日本军界,板垣早已是一个如雷贯耳的人物。所谓雀儿拣着旺处飞,年轻军人们对之趋之如骛,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调到第五师团,只为能在他麾下当一名参谋。
板垣指挥作战也很有自己的特点,他特别喜欢在师团司令部的晚宴上谈论军务,每逢这个时候,平时不爱说话的他总是能够滔滔不绝。于是晚宴就顺势变成了不拘形式的幕僚会议,一众参谋边抽烟边洗耳恭听。
就在这几次幕僚会议上,板垣定下了进攻之策,即指挥第五师团从平型关实施迂回,并从平型关西侧的团城口进行重点突破。
板垣熟知山西地理,他的这一战策可谓是抓住了牛鼻子。唯一让这位自称对中国政情军情了如指掌的倭军大将没想到的是,驻守团城口的并非先前一打就垮的晋军,而是“外来和尚”——增援山西的第十七军,山西老百姓称之为“南军”。
平型关战役(2)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