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留明原创丨也说三门人

范留明原创丨也说三门人

也说三门人

文/范留明

最近听说周铁再要编写一本《三门人》的书,很是欣慰,不由得也想说说三门人,若不介意就权当《三门人》之序吧!

说起三门人,我原本是有些“自卑”的,这种“自卑”并非来自自身,而是来自他人的调侃。却说有一天三门人到范蠡街赶集,老远地看到熟人就大声招呼道:“吆呵——,二哥呀,也来赶集了,我这有干粮你吃点吧!”说着就掏出豆糁馍馍递了过去。对方忙摆手说:“我不饿,你吃吧,我带有蒸红薯哩!”这样的高声对话,从南大街到北大街都能听得到,于是街上人就把三门人叫“南山二哥”。三门人还有一特点,就是走路脚步抬得高,落地有声,就像铁杵砸在地上。街上人不明白,还以为是三门人不会走平路,没见识,于是就会“讥笑”道:“快看啊,南山二哥来了!”其实他们真的不明白,三门地处南山峻岭,山高石头多,道路崎岖多坎坷,为了避免走路碰脚,三门人这才养成了特有的走路习惯。但无论如何,初听“南山二哥”,还是确有不忿之感。在我看来三门人最为淳朴厚道,豪爽善良,勤劳勇敢。三门人不怕恶煞厉鬼,摸黑走夜路胜似阳光信步;嗓门大不用喇叭,这岭喊话那岭就能听得见;脚步高,落地实,穿山越岭赛小跑。当年武松空拳能打虎,而武大郎只会卖烧饼,如此一想,二郎确比大郎壮,再听“南山二哥”倒有几分自豪了!

当年在三门上中学,记得前地有座油坊,打油郎姓刘,排行老二,力气老大了,一次上山遇到金钱豹扑来,他一不躲二不避,迎面死死抱住金钱豹的软肋,头顶金钱豹下颚,让它干张嘴咬不着,生生地就把它给抱死了。武松空拳打虎,刘油郎赤手擒烈豹,你说三门人牛不牛?牛,真牛!三门人不仅牛,而且机智仗义,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路过南山到三门,巧遇立山老人在犁地,情急之下就把刘秀藏到犁沟里(有说藏在菜窖),这才让刘秀躲过一劫,大难不死,最后坐上了皇帝宝座。你说三门人神不神?神,真神,有庙为证!

三门古属莘地,源远流长,大禹治水时,他用神犁犁开河道,本想导洛水经三门,穿铁岭,至白土、嵩县,以泄大河入渤海。可是铁岭太硬,神犁也犁不动,只好折回身犁开了范蠡的山河口,故而始有洛河今日走向和在上面修建的故县水库。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隐身陶朱公经商至莘地,踏遍南山,走遍河川,收购山货药材,经洛河、黄河水路贩卖至山东,再换回日常时货,一时商贸兴隆,始成繁华集市,故取名范蠡街也。范蠡者,商圣也,济人之需,解人之难,从善经营,老少无欺。三门人受惠于兹,继往开来,时至今日开厂经商,行之有德,取之有道,为国为民,皆从此源矣。

三门人长寿,自古多有皇赐“耆老”者(多为60岁以上有德老人),而今八九十岁老人多平常,百十岁老人不鲜见。但纵观以往,三门人为官者寥寥,做事者长长。屈指算来,解放前我的本家碾子沟村范甲运做过范蠡保长,虽为旧职,却能秉公理事,颇有口碑。祖父名讳井亭主导办学堂,自任校董,出钱、出粮又出力;调解民事,帮人打官司,无分远近,有求必应,自当县堂替人喊冤伸张正义。新中国建国之初,小岭壕吴振江做范蠡镇长,腰别盒子枪,威武凛凛,山鬼蟊贼见了都发抖,为稳定新生政权不可或缺。当时三门为一大村,麒麟家父名讳群,首任村干部,带领乡亲打土豪分田地,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开启社会新风尚。兹后,三门大村分成若干小村,多快好省,奔向社会主义。当时四叔名讳公正,有点文化,和同村刘银成一齐为信用社做事,成为最先拿国家工资的公家人。江山代有能人出,为国为民自当先。改革开放后,三门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更大发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干事业者,他们之中有优秀村官、模范教师,成名创业者,有工人,有干部,从股级、科级、县级到市级也都齐整了。山沟走出坐轿人,若在过去七品之上官员,出门可是鸣锣开道的范儿啊!当然毛伟人说过,职位不论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国为民办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三门人的共同品德。

三门人不乏保家卫国者。三叔父名讳学参加过解放战争,马跑泉刘立、小岭壕王付德参加过抗美援朝,小岭壕王利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当兵的,他们都在用青春捍卫着祖国的安危,复员后依旧不忘初心,敢为人先,带头致富,成就斐然。更有不乏担任村干部者,不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曾记得1975年,在我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句最能鼓动人心的话就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就是革命的心,“两种准备”就是上大学和回家务农。当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可我连啥是推荐,由谁推荐,怎么推荐都不知道,心想可望不可即的好事,怎么能轮到三门人呢?所以我当时也只有“一颗红心一种准备”,这就是回家务农了,而且我把回家后如何改变生产队旧面貌的计划都反反复复地想好了,大有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而事实上我的想法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三门人不仅能够上大学,而且上的人越来越多。当初三门孙建民、小岭壕王大军和碾子沟常换闹也都被推荐上了大学,而和我同班同学的王大军上的还是本科哩!后来听说他是付出了一袋核桃的代价,被推荐上去的,想他肯定是受到高人指点了吧!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自己就像打了强心针一样兴奋不已,终于可以凭自己考大学了!可惜这年太仓促,只是陪人进了进考场罢了,据说那年范蠡乡也只考上我的同学赵跳门一个,当时他在三门中学代课,考入开封师范学院,后出国留学,现在新西兰。不过我当时也没气馁,因为我也有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第二年村里正在修水利垒大坝,白天劳累没时间,只能夜里看书到鸡叫。当时三门中学在办高考复习班,张忠毅老师和公社教办闫明证老师等都几番捎信让我去,其他许多好心人也都鼓励我去复习。可我有修水利任务在身走不开,父亲最后说:你去吧,你的任务我去赶。于是我在三门中学复习了一个月,也算不负所望,有幸考中了。本想上师范当老师,偏偏被水利学校录取了,学了三年水文。水文专业是个冷门,圈子很小,水很浅,毕业后一直在本行业里扑腾了37年,没能大红大紫,也算小有所成,弄了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可惜人微言轻,清水一潭,难报乡邻之恩,实为惭愧。

好在,在我之后,三门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仅近几年每年考上大学的都有数十之多。后起之秀,不负所望,他们遍布大江南北,多有建树,其中不乏工程师,专家学者,大学教授。闫海峰还担任名校院长,从普通学子到大学之长,完成了质的飞跃。更有入职国家机关、献身国防建设的佼佼者,不愧高级之才。凡此众等,无不成为三门人的榜样与骄傲。

三门人更有自主创业者,先有小岭壕刘献父子,他们乘改革开放之风,积水成溪,独树一帜,享誉卢氏名人。后有来者,闫成伟、胡松坡、周丰亮、付金科,等等,他们奋起直追,由打工成事业,把企业拓展到郑州、厦门等大城市,可谓风生水起,不可限量!小谋为财,多谋为业,三门人已经登上更高台阶,融入更高层次。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走向社会,不忘乡恩,小有能力,慷慨相助,捐款捐物,修桥铺路,支助教育,惠及学子,凡此种种善举,无不折射出三门人的高尚情操与优良品德。

居官了了,做事长长。望有志者,志在高远;有情者,情播四方;知恩者,多积福报!最后祝愿《三门人》早日面世!

范留明原创丨也说三门人

【作者简介】范留明(男),中共党员,教授级工程师,祖籍河南省卢氏县,1980年大学毕业,在洛阳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先后担任河南省洛阳水文局总工程师、副局长,2009年调任河南省驻马店水文局副书记、局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4本散文集和诗歌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