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一个官僚如果希望自己的仕途顺畅,者背后就必然有赏识者、提拔者,这是封建时代官场的潜规则。但是,权力所在,即漩涡所在。为官者因为卷入高层的权力斗争,乃至成为牺牲品者,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处理自身与高层的关系,这里面大有智慧。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他不管是为学、为官还是为人都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为官方面,可谓老谋深算,城府极深,从不陷入高层的权力斗争之中。

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其仕途是很通顺的。他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检讨,1847年即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中遍兼兵、工、刑、礼各部侍郎,十年七迁,连升七级。如此速度,就连他自己也颇为得意,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当然,曾国藩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升迁,固然与他本身勤劳干练以及士林声望有关,但背后也是有人,他就是道光朝权臣穆彰阿。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穆彰阿是内阁大学士又是首席军机大臣,他极会玩弄权术,史书上说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为穆党。”

曾国藩与穆彰阿的光系,源于1838年戊戌科会试,这一科的主考正是穆彰阿,曾国藩考中进士,按照清代官场的规矩,他自然而然就成了穆彰阿的门生。此后1843年翰詹大考,穆彰阿又是总考官,而这次大考,也成了曾国藩的一级官场契机。

在此之前,曾国藩一直是翰林院检讨,多年来品级一直未动,而就是这次大考,在穆彰阿的提携下,几乎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从一个从七品的翰林,一跃而成为二品大员,正应了“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俗语。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不过,曾国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依靠穆彰阿却并不是真正的穆党成员。曾国藩素来标榜程朱理学,为道光朝的风气是深恶痛绝的,在很多问题上,他甚至与穆彰阿的政见相悖,比如他对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处置,就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这种处置是穆彰阿一手操纵。

因此,道光一朝,曾国藩与穆彰阿始终保持者若隐若现的距离,而这个适当的距离也让自己处于有利的局面。咸丰即位后,清算穆彰阿一党,但曾国藩并未因此而受到任何的牵连。

曾国藩与另一位权臣,即咸丰朝的肃顺同样也有类似的经历。肃顺很受咸丰帝的宠信,尤其到了咸丰朝后期,肃顺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与同是皇族出身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结成一个政治集团,一方面排斥和打击异己,一方面又注重笼络汉人。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曾国藩正是肃顺极力拉拢的人,对于湘军集团这股政治势力,肃顺十分关注。事实上,肃顺与湘军集团确实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他经常表示对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好感,而在曾国藩得到两江总督的任命上,肃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曾国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肃顺的示好,而一下子投到肃顺的怀里。相反,对政局极为敏感的他,只是通过郭嵩焘等人与肃顺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间接联系。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因此,当辛酉政变后肃顺倒台,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彻查肃党时,发现朝野大臣多与肃顺往来,唯独曾国藩与肃顺没有片纸的联系,以至于慈禧太后连连发出感慨,称曾国藩为“第一正人”。

有意思的是,肃顺倒台后,掌握大权的慈禧对曾国藩更加信任,令他督办四省军务,自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各官皆受节制。由此,肃顺倒台后,曾国藩的地位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其势力反而达到了高峰。

曾国藩为官智慧: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

对于封建官场来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并不仅仅是一个潜规则,这里面蕴含着极深厚的功力,依人而起者,亦可依人而倒,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也是官场中的一个规律。曾国藩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尽管有时看来不够厚道,但却是为官者的生存法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