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春秋时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朝维系天子和各个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礼乐制度已经崩溃了。礼乐就和现在的法律一样,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确定长幼尊卑贵贱的依据。

为什么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本身是很有效的礼乐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已经名存实亡了,大量的违反周朝礼乐制度的事情随时在发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周朝的势力越来越弱,周幽王宠信褒姒,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个周幽王,戏弄诸侯的结果是诸侯都不愿为周王室效力了。

后来周幽王废掉了太子宜臼,宜臼逃跑到了申国,他请求外公申侯为他报仇,于是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最后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

再说这个周平王,他就是被废掉的太子宜臼。申侯勾结犬戎打进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申侯随即拥立了太子宜臼,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得到王位的手段很不光彩,有弑父之嫌,所以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

事物的发展都是此消彼长的,周天子的威望下降,必然导致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而且这些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互相攻伐,东迁之后,周王室只有一小块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

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的一部分让虢国而没有让郑国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把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

为什么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此后,周王室的威望已经下降到极点了,诸侯国敢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还有更严重的,到了周桓王时代,周王室和郑国发生冲突。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周桓王率兵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还打败了周桓王的部队,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这两件事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几乎没有了,所以,周朝的那一套礼乐制度也就没人当回事了。孔子看到季氏八佾舞于庭,就已经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呐喊了。孔子是个修养很好的人,不涉及原则问题是不会生气的,但是这一次他生了很大的气,原因就是季氏的乐舞是天子才能享受的,而季氏只是鲁国的权臣,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当时不光是周天子受欺负,一些诸侯国的诸侯也受到权臣的排挤。就这个季氏,权力大得不得了,竟然把鲁国国王赶跑了。还有为了夺取权位弑君的、杀父的,到了“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的严重地步。

所以孔子很忧虑,为了打击乱臣贼子,维护礼乐教化的统治秩序,孔子著《春秋》,孔子用微言大义,来表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褒贬,开创了春秋笔法,这部书写好以后,据说乱臣贼子都很害怕,但是怕归怕,坏事还是照干不误。

为什么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可以试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周王室的爵位制度也难免被践踏如泥的命运了,所以,那时的诸侯叫“公”还是叫“王”都自己说了算,既不接受周王室的册封,也不需要本国的普遍承认,只要掌握了大权,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王称霸。

所以周朝定下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形同虚设,诸侯们是各取所需,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这个时候,主要是根据传统和诸侯的个人喜好来确定自己的称呼。诸侯国开始争霸天下了,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周朝的权位荡然无存,礼乐制度完全崩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