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德与才是衡量一个人才的关键指标,也往往让领导者难以取舍。这样的问题曾国藩也遇到过,不过他对于“德才”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并长期付诸实践。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曾国藩用人,很重视才识的高低。他对带兵的将领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要知人善任;二要善于观察敌情;三要临阵有胆有识;四要营务整齐。这四条,都是指的才识。

至于曾国藩平日夸奖部属才识的言论,更是比比皆是。比如他对左宗棠就非常折服,尽管左宗棠与自己经常闹别扭,但对于左宗棠的为人,曾国藩还是极为认同的,还多次上奏朝廷,要求重用左宗棠。

然而总体来说,在德才之间,曾国藩更重视人的德行,认为尽管德才不可偏重,认为与其无德,毋宁无才。

曾国藩所谓的“德”,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如忠诚、勤俭、朴实、耿介、不拍死等。总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事业,能甘心情愿地为之尽心尽力;作风上质朴实在,吃苦耐劳;精神撒花姑娘坚韧有拔,顽强不屈等等。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正是基于对“德”的重视,曾国藩才特别强调要“于淳朴中选拔人才”,这里的淳朴主要是指朴实、无官气、不虚夸,具有踏实苦干的作风。他把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官气多,一类是乡气多。

在曾国藩看来,官气多的人好讲资格,好装样子,办起事来四平八稳,说起话来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是一点生气也没有。乡气多的人好逞能,好出新花样,办起事来不顾忌别人的看法,说起话来不讲求避讳。因此往往是一件事还没有办成,先招来一片非议。

不管是官气多还是乡气多,两者都有缺点,但曾国藩更痛恨的是官气,不实干的官僚,而宁愿有乡气的人。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曾国藩考察人才的优劣,主要看他是否具备朴实、廉正、耿介的品质为主。有了这样的品质,又有其他的特长,才是最可贵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即使有其他特长,也是靠不住的。古人所说的无本不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在湘军集团中,就有不少朴实之人获得了曾国藩的重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鲍超。鲍超本来不是湘军的嫡系成员,他在咸丰初年时跟随向荣在广西镇压农民起义,但那时鲍朝的名气并不大,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战将。

咸丰四年,鲍超加入湘军,曾国藩调拨他为水师哨长,次年,鲍超受到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赏识,提拔为营官。后来鲍超与多隆阿不和,离开军营,曾国藩奏请鲍超增募万人,仍归自己节制。此后,鲍超多次建功,逐渐成为湘军的第一悍将,太平军只要听到鲍超这个名字,就会胆战心惊。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鲍超出身贫困,不识文墨,只认得自己的名字。有一次鲍超孤军被困九江,欲派人向曾国藩求援,他叫文书写信,多时没有送出。鲍超心急,顿足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咬文嚼字?”他立即喊亲兵拿来一张白纸,自己握着毛笔,在中间大书一个“鲍”字,四周画了无数的小圈圈围着,他让人拿着这张纸送到了曾国藩的大营。

曾国藩的幕僚们看到了鲍超的这张纸,许久不解其意,就给曾国藩看,曾国藩大笑道:“老鲍又被人围起来了”,于是立即派出人马,解了鲍超的困境。

曾国藩十分了解鲍超,鲍超对他同样也十分敬重。有一次鲍超学写“门”字,末笔没有写上勾。别人告诉他还缺一勾。鲍超指着大厅的门大怒说:“这门两边不都是直的吗”,于是这人又说“曾大帅写门也有勾”。鲍超一看果然不错,便立即改口说:“先生饶恕我这个武夫。”

如果德才不能兼备应该如何取舍?曾国藩的做法值得借鉴

不过,曾国藩晚年对选才的标准也有了改变,多年的经历告诉他:有德或是有才,能有一样已经很难了,要想两者兼得,更是没有几个。所以他时常说,对于有才无德之人,也不当埋没他的长处,只是要稍微保持一点距离。显然,曾国藩在经历了多次失败教训之后,也不再追求德才兼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