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争,彻底改变了唐王朝接下来的历史走向。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争斗胜出,才有了接下来的贞观之治。然而在玄武门事变发生的前几日,《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太子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赴宴,结果他在李世民所喝的酒中下毒,结果秦王回到西宫后就“吐血数升”,所幸并没有伤及性命。正因如此,才有了接下来的玄武门之变。只是李世民都已经大口吐血了,为何这毒酒没有伤及他的性命呢?

李建成
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点:李建成在下毒时顾虑重重,很有可能在酒中没有放足以致死的毒药。这一点从魏征的身上就能够体现,魏征在两人争夺皇位之计,经常劝谏李建成早日除去李世民这个祸端,然而李建成多次手软,不忍杀害自己的手足。
更何况,史书中记载,李建成本就性格敦厚,他这样的性格,就导致了他在做事的时候犹犹豫豫,做不到斩草除根。所以在下毒的时候,李建成很有可能只想让李世民致残,而不是当场毒死李世民。
第二点:李世民饮毒酒的量较少,不足以致死。既然是赴太子建成的宴会,他肯定心中早已经做好了打算,李世民明知这是一场鸿门宴,可是他不去不行。兄弟之间早已经形成了剑拔弩张的事态,李建成想要谋害他的心昭然若揭。
因此,在太子府喝酒吃饭的时候,李世民必然会有所顾虑。当然,他又不能不吃不喝,所以只能尽量少吃少喝,减少自己被害死的几率。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让他死里逃生,你是吐了几口血,而并非丧命。
李世民
第三点:古代的毒药纯度不够不足以致死,当时计量单位与当今社会不同。谈到致命毒药,必然与剂量、纯度分不开关系,纯度不高,剂量不足的毒药,实在谈不上致死;正所谓离开剂量谈毒药,都是耍流氓。实际上,古代的毒药,绝大多数都是生物毒药,并不会使人瞬间死亡,尤其是有催吐的应急措施作为应对,更不会导致人死亡。
当然,由于近些年的古装电视剧将古代毒药的作用夸大,人们总觉得一点主要就足以让一个人丧命,其实这只是夸大其词。其次,古代中的数字记载不一定是实指,当时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也不同,所以历史文献中的“吐血数升”难免有些夸大的意思,并不能当真。
李元吉
第四点:李建成本就没有杀李世民之意,他更害怕两败俱伤,让李元吉捡了便宜。与大唐有关的历史剧中,李建成总是被塑造成一个蠢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他曾经也跟着父亲李渊立下赫赫战功,论其功绩不一定在李世民之下。这样的人又怎可能会是一个蠢材?
如果他真的在此次宴会上杀了李世民,他的太子之位必然不保,这样一来,最后的获利者就是老三李元吉。所以此次宴会他很有可能只是想给李世民一些教训,他才不会蠢到让自己陷入得不偿失的境地。综上所述,李建成有所顾忌,才让李世民喝下去的这份毒酒不足以致死。但是李建成却没想到,他的一念之差,却导致了自身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