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引言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名纷起,风云变幻的时代,经过了几个幕府的统治,山河换了一代又一代主人。诸多豪杰涌现,幕府陨落,战国绘卷缓缓开启,大名们策马逐鹿,开启一个星光璀璨,炫目夺人的征程,其中,较为知名的几个大名,如织田氏、今川氏等放弃了幕府的总领制,采用了寄亲寄子制度,这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如何击败了传统幕府采用的总领制?又如何为战国大名们的争霸之路奠定基石?它在这个混乱而又不失精彩的时代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日本战国时代

寄亲寄子制度——从诞生到成熟

1、镰仓幕府时期,它的萌芽开始

寄亲寄子制度,从字面上认知很容易理解为将亲属/孩子到其他人家的制度。实际上不然,寄亲寄子中的寄字,在此处语境中并非“寄养”的意思,而是“认的(亲属)”的意思。那么寄亲寄子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粗略可翻译为“认的亲属/孩子”,但是,在极为重视传宗接代与血脉纯正的古代,为什么会盛行一种看起来明显对传承有着极大弊端这样的风潮呢?想要揭开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将目光投射到比战国时期更早的时代——镰仓幕府时期。

通过查询史料可知,镰仓幕府第一代领导人为源赖朝,他在1180年,也就是治承4年,于镰仓大仓乡设置大仓御所作为居所,而历史上,镰仓武家政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在这个居所设置的“侍所”,也成了此后其他幕府的原型。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镰仓幕府

随着源赖朝本人的实力不断增强,所获得的地盘也愈来愈大,仅依靠源赖朝来治理显然不现实;同时,从政治方面来说,弘扬权威,宣扬功德等对巩固统治地位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在这种背景下,源赖朝采用了通过指派地头和守护大名的方式,建立了以总领制为基础的领主管理制统治领地。

这很像中国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但是与其截然不同的是,分封制采用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但是总领制却将毫无血缘关系的武士也收入麾下,建立以虚拟血缘为纽带的虚拟亲子关系,从而明确上下级关系。这也是寄亲寄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的来源。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西周武王姬发

2、懵懂跌撞——室町幕府时期

室町幕府时期,又称足利幕府时期,是由南北朝时代足利尊氏1336年建立幕府拉开历史序幕。与镰仓幕府时期相似,室町幕府也采用了以总领制为基础的领主管理制。随着这种制度的不断发展推广,它所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明显:与分封制一样,总领制所设封的管理地方武士的守护大名所在的领地内,有着大量拥有私人领地的豪家大族,他们是守护大名的力量的保证,也是影响守护大名权威的心腹大患。

他们在领地内同样掌握政治,外交,军事等权力,仅在名义上听从守护大名的命令。这与西周分封制后期发展是十分相似的。每个大名的领土都处于微妙的平衡间,宛若流沙上建筑的堡垒,稍有晃动便分崩离析。而后续发展也与分封制的下场极为类似: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显赫一时的豪门贵族,守护大名在这场暴乱中逐渐消亡,总领制也走到了它的末日。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应仁之乱

时间几度冲刷,这一为解决治理领土问题的解决方案终没有经受得住考验。群雄四起,逐鹿天下,战国的序幕逐渐拉开,战国大名制开始取代总领制。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大名们迫切需要更多可信任的部下来管理军队,分配新获得的土地以及安抚百姓。也是在这个时期与历史背景下,可培养更多忠诚的家臣团的寄亲寄子制度逐渐形成,并随着大名的不断使用而变得发展与进步。

3、历经战火,寄亲寄子经受实际考验

战火与硝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群雄逐鹿,在经历了室町幕府时期的教训后,战国大名们显然认识到了对领地绝对掌握权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通过但不限于以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手段威逼利诱领地中的武士,农民等,使得手中牢牢抓住对领地内的绝对支配权。而在战国时期,即使战国大名们分了一部分注意力在收拢权力,保证后方上,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拥有更多的领土,人民,与资源。

《论语·季氏》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一方大名

意思是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来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室町幕府时期的豪门割据便是前车之鉴,战国大名们需要更好的御下手段。随着战争的深入,如何消化新获得的土地与人民就成了战国大名们头疼的问题。而正是从这个历史时期开始,寄亲寄子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寄亲寄子制度是一种以虚拟血缘为基础构建虚拟亲子关系的制度,从而形成一种实质上的主从关系。而为了防止寄亲寄子的背叛,大多数大名规定,寄亲寄子间仅允许军事组织的上下级关系,而不允许存在私下的主从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私人建立独立的武装力量。通过这样严格的军事等级划分,大名们将军权与实权牢牢抓在手中;而同时,由于建立了这样的虚拟血缘纽带,也提升了他们的忠诚度,保证了大名的绝对权威。也是从这时起,寄亲寄子制度彻底登上了历史舞台。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寄亲制下战国军队

沙场利刃,为何几乎没有再叛乱?

1、提升战斗力,提高整体性

由于等级分明,使得各自统帅的军队有着明确的划分,这使得大名对军队的统帅效率大大提升。在没有现代科学有效的现代军队制度之前,军队编制一直较为混乱,但是通过寄亲寄子制度可以较为有效的将大名命令井井有条的下放到各自军队与下属军队。

每逢战争,大名只需要将命令传达给下属的寄亲,寄亲再将命令传达给寄子,如此即可使大名的命令以较短的时间迅速传达给一整支军队,这对战机瞬息即逝的战争来说极为重要。

2、 消除军队内部隐患,减少叛乱

与分封制不同,寄亲寄子制度对上下级关系分配的极为严格。分封制虽然等级分配也极为严格,但是所分配的诸侯王的力量一旦超过天子,比如秋时的楚王问鼎,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这样的隐患严重的威胁着最高统治者的地位与权威。在中国古代战国后期,周天子完全丧失了丧失了分封大权。这也是分封制本身的弊端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楚王问鼎

而寄亲寄子制度严格控制了大名,寄亲与寄子之间的等级关系,并且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了寄亲与寄子实力,实现了大名对寄亲寄子的强有力的控制。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的金字塔等级制度实现对全境的通知。但是弊端在于结构太过松散,也就是出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情况,所以到了后来,这种制度也慢慢的消亡了。

战场的后方,是政客们的天下

1、 赋予家臣团荣誉,激活生命力

按照战国时期的制度,家臣一般分为“同名”“谱代”“外样”三种。其中,“同名”在大名统治机构中可占有一席之地。当与大名同承一脉的族人稀少时,为维持“同名”,通常可采用通过婚姻、改姓等拟造虚拟同族血缘关系的方式来维持,延续“同名”的生命力。同样,大名也可以引用新鲜血液到“同名”,来维系“同名”间的群里制衡。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家臣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通过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才能不断提升大名的实力,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为艰难叩求未来的将军们带来一抹希望的光。

2、 提高家臣团的忠诚度

显然,通过将毫无血缘关系的武士以寄亲关系纳入家臣,极大的提升了地位,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既可以通过广纳贤良提升大名地位,也为广大有才之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去处,通过给予重用,赐予身份,实现价值,可不断地提升家臣团的忠诚度。

3、 限制与平衡家臣的权力,提高凝聚力

绝对的自由必将导致绝对的混乱,这句话即使用在几千年的古代也是通用。又是连血脉相通的亲兄弟也会为了权力自相残杀,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维系的寄亲呢?归根到底,寄亲终究是以虚拟血缘维系的关系,在通过寄亲寄子制度提升自我实力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限制来平衡。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寄亲寄子制度中,明确了一个寄子只能归属于一个寄亲,相当于家臣的家臣;同时对寄亲所统领的寄子数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大名,寄亲,寄子之间的关系,既可以防止寄亲纠合多个寄子反叛大名,也可以防止寄子归属于多个寄亲,造成关系混乱,或者因为某些利益背叛某个寄亲。

这样的限制体现出了制衡原则,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寄亲寄子的优势,又可以很好的防范寄亲与寄子的背叛,使“祸起萧墙”的风险降至最低。而且,由于这样的规定,使得寄亲寄子之间的等级关系极为森严,上下级关系更为分明,也使依附关系更为加强,极大的增强了家臣团中的凝聚力。

日本战国寄亲寄子制:与分封制神似却少有叛乱,它强在何处?

家臣叛乱

总结

寄亲寄子制度作为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种制度,成功的取代了当时盛行的总领制,并且在之后的历史绘卷中展现了自己的光芒。它被多个战国大名推广使用,并且不断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不断修改完善,成功的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政治上,它成功的在限制了部下权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权力的巩固,笼络了更多的人才与将才;军事上,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保证了这柄尖锐的矛不会反过来针对自己。政治与军事上它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本史》

2、《日本战国时代寄亲寄子制度初探》

3、《日本战国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