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南方军阀之间爆发的鄱阳湖之役,可说是元明朝代更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单一事件。朱元璋的战胜,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自他彻底吞灭最强对手陈后,扫平群雄及驱逐元室,便只是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谈谈两大竞争对手于战前各自面对的内部危机以及相关的处理手法,如何对鄱阳湖之战的成败带来关键性的影响。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以朱为首的吴政权,控制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域,在江北及江南皆有领土。名义上尊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为宗主,采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包括朱在内的大批谋臣武将,都是信仰末世救主到临之明教(波斯祆教的中原版本),颇具宗教上的牺牲情操。朱在红巾军中,由头目郭子兴的亲兵开始逐步晋升,由小卒登上吴王的宝座,具有极多出生入死的实战功绩;而他的将领多为从小到大的玩伴,故此朱在吴集团中名望及魅力皆是极高,旁人难以轻易挑战。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不过吴只是长江中下游其中一个割据势力,他们是夹在两大强敌之间的──同样也叫吴王的张士诚,以及陈的汉,军事形势上要打两线以上的战争,在长江流域各军阀中形势中最为不利。朱掌握的兵力约有四十至六十万人,与张士诚相若,但弱于拥兵近百万的陈。虽然朱军队的将领皆勇猛善战,而又有刘伯温等睿智的谋臣,军队亦因为信仰热忱而颇能万众一心,可是吴的内聚力不见得比其他群雄特别地强大。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朱与陈的军事集团,也同样面对元末明初军事组织上的弱点。当时军队的向背是以将领的向背为准,各队军队都是其统兵将领的私人军队,忠诚是向所属将领付出的。因此,一旦将领本人转换阵营,就等如其麾下军队转到敌方。一旦将领死去,继承统军的也多是在本部队内推举,而不是由上级任命。

各阵营的主帅必须好好的控制手下将领。将领若野心勃勃,他手下的将士亦将支持叛变。反过来说,若主帅发现手下的将领有反意,在对付其人时也可能在所难免地,要将他的手下全面杀戮或清算。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在这种主帅与部下将领脆弱的关系中,朱亦面对他竞争对手同样面对的问题。而他更比其他群雄更具劣势,因朱的家人在元末的瘟疫及饥荒中几乎死尽,最可信任的也是唯一的亲人,即是其兄之子朱文正。相对而言,陈及张士诚皆有大批兄弟儿子可以委以重任。

因此,朱真正可以倚靠的,只有一批儿时好友。今天我们知道朱军中最重要的将领是徐达及常遇春等人。不过在吴政权成立初期,朱另一位识于儿时的好兄弟邵荣,原为处于徐达之上的主帅。如今我们已很难从明代的官方史料中,找到这名大将的讯息,原因是邵荣在1360年时因叛乱而被诛杀。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邵荣当年成功镇压了朱手下苗军的叛乱,不过在凯旋时朱并没有奖赏邵荣部队,因而令他十分不满,甚至口出怨言。事后邵荣十分害怕这种不满情绪会被多疑的朱知悉,决定先下手为强,计划暗杀他的"大哥"。邵荣的计划是在朱大阅三军时,由他的人马为首跟着朱,进入预先埋伏好的南京南大门,待朱入城后即封上城门,由他的手下将朱杀掉。计划本来一切顺利,唯独朱突然心血来潮,改由另一城门入城才避开此劫。邵荣于是被执,据说朱本想放他一马,只是在常遇春坚持下才杀了他。这事件反映朱不可能完全信任他的手下,也可能是后来他雄猜及一意集权的起点。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至于朱的对头人陈又如何呢?事实上,控制了湖南湖北及江西大半的汉政权,也是红巾军的支派,而陈所以得国,乃是弒原来的主帅徐寿辉而来的。由此足以反映如果上述邵荣成功弒杀了朱,那么争天下的主角人物,便会另有其人了,甚至可能不会知道历史上存在过朱这一号人物。

不过徐寿辉就算不被陈杀死,应该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这要归因于汉集团的不良"企业文化"。陈原来不是直接跟从徐寿辉的;他原来的主子是寿辉的将领倪文焕。这倪文焕本有意弒寿辉而自立,但在重要关头倪氏反为自己的部将陈所杀。陈于是先并了倪氏的军队,并乘乱控制了徐寿辉,再于1360年攻打朱途中,顺道将寿辉弒杀而自立。

新登基的陈自号为帝,为迅速建立统治威权,他便立即向南京发动进攻,却在江东桥之役为朱所败,伤亡惨重,只好先退保根据地湖北武昌休整,再谋与宿敌朱再战。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在军事形势上,陈的军力在群雄中是最大的,而且除朱外周围完全不具有威胁性的敌人。因此他要进攻吴政权,可说是毫无后顾之忧的。可是陈军事集团的致命伤,就在于他弒主得位。

而从上述连环的篡弒事件中可见,汉政权内部人心涣散,故而影响了陈的战略主动性及部署:他不敢派手下大将为主帅,以领大部队另辟战场或作迂回联合攻击。汉军的每场战争,甚至是前线战役,皆须由他亲自带领与督战。此外,每战也几乎是倾国而出,由他御驾亲征的。相对而言,朱则只在必要时亲自出马,并且可派手下分兵各处协同作战。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此外,陈与朱作战也是输多赢少的,使他军心摇动。在1362至1363年间,江西南昌一带原属陈的城池,更主动投降朱。为了巩固人心,并逐步削弱对手,陈便有迫切性倾全力夺回江西,经几年休整后便于1363年以六十万水军,猛攻由元璋侄朱文正固守的南昌。

历史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称霸之路,弑兄弑弟平常事!

可以说,陈氏极欲争取对朱的胜利来巩固内部政权。就是因为人心不稳,陈必须将大部队带在身边,而且不肯定将领的忠诚,也没有在进攻南昌时分兵至其他重要位置,甚至不敢以偏师奇袭建康。这一切内部矛盾,大大限制了陈的战略选择。朱分析陈战败之因,也指出"陈兵虽众,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用兵连年,数败无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