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清廷剧的朋友一定对金瓜子这个词不陌生,皇上高兴了,总会抓上那么一把金瓜子给底下的太监大臣妃子,而那些被赏赐金瓜子的太监大臣妃子,多是喜极而泣,跪了下叩头如捣蒜。
那么究竟金瓜子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值得这些见过大世面的宫里人这么失态?

金瓜子,顾名思义,是金子做的瓜子,其实实际意义与之相差无几。它原先是流通在民间的一个货币,就是一种如瓜子模样的碎金,因为没有固定生产工序,也没有模具,甚至没有重量和火候的要求,使打出来的金瓜子大小不一,甚至可以说,世间上没有同样的两枚金瓜子。
可以看得出,金瓜子是一种打造工艺十分粗糙的碎金,所以最初它也是和金子银子一样作为流通市场的货币,没什么稀罕的。直到明初,皇帝下令民间不准流通金银,能用金银的只有达官显贵、王公贵族。这会,金瓜子才真正成为了稀罕物。
这还没到头,虽然达官显贵、王公贵族才能有金瓜子,但是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王公贵族多如牛毛。随随便便往人群中扔块石头都能砸到一个四品以上的官。所以到这一步,金瓜子都算不得上这些官员、贵族眼中的稀罕物。真正使金瓜子价值一飞冲天的是从清朝开始的。
清朝开始,金瓜子开始变成了皇上御用物,王公大臣也没有了,这下金瓜子算是走上了它的“金”生巅峰,虽然金瓜子自从失去了货币职能,也不能作为商品贩卖,变得只能看不能用,但是“失了业”的金瓜子却有了个更为风光的“职业”——成为皇帝的赏赐之物。
说到这,清廷剧中那些太监大臣妃子的夸张表现就很好理解了,金瓜子作为皇帝专享,赏赐给下面的人便是皇恩浩荡,所以金瓜子除却它本身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荣誉。清朝金瓜子的贵重,除了他本身因为奇货可居产生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变成了皇帝专属,王公大臣拥有它象征着沐浴着皇恩,是皇帝眼前的大红人。
清剧《甄嬛传》中沈眉庄给苏培盛抓了一把金瓜子,苏培盛脸色顿变,连连说道“太贵重了,”因为作为皇帝的贴身太监的他,太明白金瓜子所象征的皇恩的重量了,那是荣誉与身份的象征,这种级别的恩典绝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太监能消受的。
不过这里也有电视剧戏剧化的存在,真实的清朝皇帝赏赐金瓜子是绝对不会这么大方的,要知道,张廷玉作为康熙至乾隆三朝的老臣,最高赏赐两万两白银,折合成金瓜子都不需要一罐,满满抓一把就是了。
所以,像清廷剧中那样动辄就是一大把金瓜子是绝对不存在的。作为皇恩的象征物,皇帝出手绝不会那么阔绰,毕竟物以稀为贵。如果轻易就赏个金瓜子,之后金瓜子处处可见,金瓜子又怎能象征皇恩呢?受金瓜子赏赐的臣子又何必如此感激涕零,将其视为荣誉呢?
因此,在现实的清朝中,皇帝一般不轻易赏金瓜子,正式赏赐还是多以白银、绸缎等为主,金瓜子赏上十几枚那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得了赏赐的臣子必然会是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的效忠皇帝。
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为什么小小一颗金瓜子,能让清朝的王公贵族见了它如此失态?金瓜子作为碎金,本是作为货币存在,到明朝清朝金瓜子却丧失了作为货币的职能,不能再流通于市场。到这会儿,金瓜子就彻底变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收藏物。无法作为货币成为财富,作为收藏品又略显寒酸。这时的金瓜子可以说是备受冷遇。
直到清朝,金瓜子彻底变为皇帝专用,变成了赏赐之物,变成了皇恩象征,这会儿金瓜子的地位才真正的水涨船高,王公贵族得到它作为赏赐感恩戴德,痛哭流涕,后宫嫔妃得金瓜子赏赐便恨不得在自己寝宫里裱起来,炫耀给来来往往的丫鬟太监以及其他嫔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