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2022年,你好!

每年公历的第一天,

都是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

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

又称“阳历年”。

因此,伴随着这一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人们互相祝福:

“元旦快乐!”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齐白石《报道平安》

这种习惯,形成于我国推行西历之时。首倡者为孙中山,他在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以“元年元旦”为结尾。

1949年9月27日,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元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

这是近现代以来的元旦。

古代的元旦,则是另外一回事。

元者,数之始;旦者,日之出。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假如问一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该怎么回答?

有人说,这不是很简单吗?古代的元旦是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

这样的回答,只能打50分。古代的元旦固然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但不一定指现在的春节。

现在的春节,是夏历的正月初一,夏历以农历一月为正月,故以一月一日为元旦。但我国古代用过多种历法,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正月,是不一样的,所以正月初一的日子也有所不同。

准确的答案是:当时的历法规定什么时候是元月(即正月),元旦就在那个月的第一天。

也就是说,历法不同,元旦就不一样。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宋 赵昌《岁朝图》

制定历法,历来是国之大事。正如《史记·历书》所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所谓“改正朔”,就是修改历法。“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就是推算历法的起始点,以顺应天时。

中国古代的历法有多少种?自黄帝“考定星历,正闰馀”,数千年来,我国先民创造了多种历法。据《历代长术辑要》《历法通志》《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三书记载,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有115种。

其中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景初历、大明历、大衍历等都是史上很有名的历法。

但不管中国古代有多少种历法,

“建正”之月基本上定格在农历的四个月,

与此相应的元旦也有四个日子。

1、农历十一月,即仲冬之月,建子之月。传说黄帝历是以甲子年甲子月为元月,以甲子月朔甲子日为元日。子月即农历十一月,所以黄帝历的元旦就是十一月初一。

周代用周历,周历也以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代的元旦也是十一月初一。

2、农历一月,即孟春之月,建寅之月。《史记·历书》说:“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司马迁所说的“昔自在古”时代,有可能是指“五帝”之一的颛顼时代。

《晋书·律历志》载:“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令高堂隆复详议历数,更有改革。……董巴议曰:'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即言颛顼时以孟春为正月,以农历一月一日为元旦。

《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董巴也说:“夏为得天,以承尧舜,从颛顼故也。《礼记》大戴曰虞夏之历,建正于孟春,此之谓也。”

意思是夏代继承颛顼的历法,以孟春为正月,所以夏代的元旦就是农历一月一日。

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其实就是夏历,说明夏历对后世历法的影响最大。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启用《太初历》,正式确定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我国历法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这个一年开始的时间却一直没有改变。

3、农历十二月,即季冬之月,建丑之月。《史记·历书》说:“殷正以十二月。”商代用殷历,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十二月为正月,所以商代的元旦是农历十二月初一。

4、农历十月,即孟冬之月,建亥之月。《史记·历书》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获水德之瑞”,“而正以十月”。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循环”学说,用“五行相胜”解释朝代更迭。当时人们认为周代是“火德”,因水克火,秦始皇便以为自己建立的朝代是“水德”。又因与水相应的季节是冬季,而十月是冬季之始的孟冬,所以秦始皇便以农历十月为正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任伯年《岁朝清供》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说“北畤待我而起”,认为“北方黑帝”助他夺取了天下,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所以仍然承袭秦朝的历法。其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也使用秦朝的历法,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汉武帝才改用夏正。

可见我国古代的元旦,

有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

十二月初一、一月初一四种,

加上现在的公历1月1日,

自古至今的元旦就有五个不同的日子。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王雪涛《岁朝图》

古代的元旦,

又称元日、上日、端日、岁朝、履端等,

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现在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而把古代的元旦改称春节,

这大概就是古今元旦最大的不同之处吧。

元旦简史:自古至今,“元旦”有5个不同日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