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大决战》海报(局部)

最近,许多人的社交媒体,都被电视剧《大决战》的人物长卷海报刷了屏。

无数熟悉的面孔,让观众们纷纷出手点赞:“老戏骨好评”、“这才是‘国家队’”、“‘王炸’要来了”......

在这幅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的长卷中,有一个小战士引起了衔笔的注意,他就是站在黄克诚大将身边的房天静。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红圈中为房天静

与其他声名赫赫的人物相比,房天静显得默默无闻,然而,翻看过大量资料之后,衔笔发现,这个小战士的故事,曾经在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今天,衔笔就来讲讲与房天静有关的那些事。

一份来自东北的报告

1947年9月,正在陕北艰难转战的毛泽东主席,接到了来自于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的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了房天静的名字。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转战陕北

1946年12月初,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调动6个师、共6万余人的大军,在通化、缉安(今吉林省集安市)集结,虎视眈眈,直接威胁南满根据地的核心——临江。

东北解放战场上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郑洞国

在此之前,南满根据地已经承受了国民党军主力近2个月的疯狂进攻,根据地缩小到了只有临江、靖宇等4个县、主力部队3纵、4纵加起来不足4万人的窘境。

在这种困境下,如何应对敌人的进攻,必须要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946年12月11日,南满分局在临江县的七道江村(今吉林白山市七道江村)召集辽东军区师级以上干部开会,专门讨论南满根据地的前途问题。

在会上,南满分局副书记、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做了报告,客观分析了敌我态势,并表示:“南满的严重情况已经到来,并且可能发展,但这绝不能改变我们坚持南满的决心!”

然而,出乎萧劲光的意料,大多数与会的指挥员,都反对继续在南满抵御敌人的进攻——

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南满根据地面积狭小不说,人口也只有23万左右,兵员补充、物资供应都存在巨大困难,一旦部队打光了,补充又跟不上,接下来怎么办?

因此,有许多人提出,应当放弃南满根据地,向北渡过松花江,与北满根据地的民主联军汇合,集中力量,与敌人展开决战。

从当时的情况出发,这样的判断也是相当有道理的,于是,在3天的时间里,与会人员争论不休,最终结论迟迟出不来。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解放战争时的萧劲光将军

但国民党军却不会给他们继续讨论的时间——12月13日下午,萧劲光得到了紧急通报,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已经开始调动集结,南满根据地危在旦夕。

13日半夜,陈云冒着大雪,赶到了七道江村,连夜召集人员开会。

正是在此时,陈云提出了著名的“牵牛尾巴”理论:

“东北国民党军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是向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下一条尾巴。如果我们松开这条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就危险了;如果我们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国民党军就进退两难......抓住牛尾巴是关键。”

正因如此,陈云最终拍板:“我们不走啦!一个人也不走,都留下来打。如果这个决定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

统一了思想,自然就有了办法——陈云、萧劲光决定,让辽东军区3纵和4纵一部,在临江以西构建阻击阵线,拖住敌军主力,而4纵主力则兵分3路,插到敌人后方作战,促使敌人回兵救援,粉碎敌人的进犯计划。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陈云

1946年12月17日,“一保临江”作战正式打响。

在这场大规模作战中,3纵官兵冒着零下近40℃的严寒,在棉衣不全、粮弹短缺的情况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死死顶住了3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为长途奔袭的4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47年1月中旬,由于4纵在国统区连战连捷,北满民主联军又跨过松花江,展开“一下江南”作战,国民党军不得已停了下来,开始分兵救援。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看准这一时机,憋屈了一个月的3纵官兵跃出了工事,开始向敌人发起了反攻。

而这时,也正是3纵7师20团9连战士房天静崭露头角的时刻——

1月19日,3纵7师在通化以东包围了国民党195师的一个团。

在我军的猛烈进攻下,这天晚上,国民党军终于崩溃了,乱做一团,开始疯狂逃跑。

乱军之中,房天静瞅准了一小股逃进树林的溃兵,与副排长一起,向他们发起了追击。

这一追,就追到了第二天早上。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东北民主联军旧照

等到天亮,跑得气喘吁吁的房天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与副排长跑散了,而那股敌军,也不见了踪影。

房天静正在懊悔时,突然,从身后传来了脚步踏破冰雪的声音。他连忙躲到树丛后,偷眼一瞧,有一个班左右的国民党军,正向他的藏身处走来。

这时房天静才明白,原来由于天黑,观察不清,自己已经跑过了头,冲到了那股敌军的前面。

这下子,房天静反倒成了落单的那一个。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敌人的脚步越来越近,就在这时,房天静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

他猫下身子,将枪口从树丛里伸出去,大喊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

经过一晚上没命地逃窜,这伙敌军已经吓破了胆,房天静突如其来的一声喊,更是让他们心胆俱裂。虽然没看见人影,这伙敌军还是乖乖地把枪扔在了地上,举起了双手。

见敌人果然上当,房天静心里大乐,但他还是不敢放松,连忙喊道:“全部往后退,转过身去!”

看到敌人乖乖照办,房天静这才从树丛后走出来,准备收缴地上的武器。

就在这时,一名敌人偷偷回过了头,见房天静只有一个人,胆气陡生,扑过来就要抢枪。

一见敌人有动作,房天静无暇细想,端起枪便开了火,一枪击中了敌人的胸口,当场了账。

枪一响,剩下的5名敌人吓得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既不敢回头、也不敢乱动,只顾得上一个劲地喊饶命。

等到房天静将枪支都挎上了肩,喝令他们起来走路时,这5名敌军才知道,他们这一个班,居然被一个人俘虏了。

房天静一人俘虏一个班的事迹,很快在辽东军区传开了——他成为了辽东军区在1947年第一位荣立特等功的战士,并且被授予了“孤胆英雄”的光荣称号。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房天静(左)

有人可能要说,房天静的事迹虽然传奇,但与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无数“兵王”相比,也算不得十分突出,说他能够改变解放战争的历史,是不是有点“标题党”?

单论事迹,房天静当然不能算独树一帜,但关键的是,他还有另一重身份——解放战士。

解决难题的钥匙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常常能够读到这样的句子——在解放战争中,国统区物资短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买颗鸡蛋都要掏出一大摞钞票......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国统区堆积成山的现钞

这当然是事实,但另一个不为许多人所知的真相是,就在国统区陷入经济危机的同时,解放区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

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广大解放区先后经受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面积急剧萎缩,生产能力急剧下降,人口更是减少到不足1亿。

据史料记载,1947年,仅陕甘宁边区一处,耕地面积就较1946年减少了近25%,粮食产量降低了接近50%,粮食价格直接暴涨了80多倍!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延安

然而,与此同时,为了保障作战,解放军的兵力却在不断扩张——据史料统计,解放战争开始一年后,解放军的兵力已经从127万左右,增加到了近200万人。

以不足1亿的人口,供应如此巨大的一支军队(还不包括动员民夫等人力消耗),可见,南满根据地所遭遇的困难,绝不是个别现象。

关于这些情况,我党领导人是有着清楚认识的。

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蒋介石的战略,是无论如何把战争摆到解放区,保证吃饭、筹草、抓壮丁、搞鹿砦一切都出在解放区......小米没有了,壮丁没有了,到那时党性再强也要受影响,只能去打游击。”

正因如此,在1947年中,毛主席才会如此急切地命令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粉碎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挺进中原

然而,要将战场推进到国统区,绝不是下一纸命令就能做到的——离开了群众基础深厚的根据地,我军的物资供应、后勤保障都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而其中最困难的,当属兵员的补充。

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我军新兵的主要来源,始终是根据地里的青壮农民。

这些年轻人,亲眼见到了根据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尝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滋味,因此,当他们拿起武器,保卫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时,才会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参加红军的新战士

但当我军挺进国统区之后,要想在新开辟的根据地里重新打造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想要随时补充兵源,就只剩下了一个来源——俘虏。

实际上,早在1946年11月14日,毛主席就在全军下达了《对俘虏工作指示》,明确提出:“对俘虏释放或留用,应权衡利害,灵活运用,应以积极争取为主,不应以消极放走了事......大部争取补充我军,或选择一部分进行教育后,放回做瓦解工作。”

同时,毛主席还专门强调,优待俘虏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在方式上要特别注意,首先要善于迁就,切忌过分刺激......不使他安心下来,一切政治都谈不到。”

然而,靠着优待俘虏,就能够将这些人变成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吗?

答案并不乐观。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国军俘虏

根据现存史料和诸多回忆录中记载,当我军的政工干部在对俘虏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时,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难题——

当为他们分析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时,俘虏们一脸迷茫:“这关我们什么事?”;

当教育他们要为人民战斗时,俘虏们满不在乎:“到哪都是穿二尺半(军装),跟谁干都吃公粮!”;

当向他们宣传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精神时,俘虏们嘻嘻哈哈:“不如让毛主席和蒋介石下三盘棋,谁输了谁自动下台!”

......

这些言语,并非是衔笔的“艺术创造”,而确实是当时存在于俘虏中间的真实想法。

思想问题解决不了,即使换上了解放军的军装,这些“解放战士”自然也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更可怕的是,有些所谓的解放战士,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我军的良好形象——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曾经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指出,“(有些解放战士)群众纪律很坏,牵牲口、拉夫、打人......普遍不爱惜公物与民物。”

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的贺龙更是尖锐地批评道:“有些群众反映,(个别解放战士)除了不强奸妇女,和胡宗南的军队一个样!”

可以说,教育俘虏的问题不解决,解放战争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本文的主人公房天静,曾经也是这样一个不太听话的“解放战士”。

房天静是山东淄博人,16岁的时候,他被日本人抓了壮丁,装进闷罐车里,送到了本溪煤矿做苦工。

日本投降之后,他不愿继续留在煤矿做工,便投了军,成了一名国民党士兵。

1946年4月,在随军进攻本溪的过程中,房天静被我军俘虏,经过简单教育之后,他被分到了东北民主联军3纵7师20团9连,再次扛起了枪。

在加入我军之初,房天静并不觉得当解放军有什么好,不仅平时表现得没精打采,还经常与几个同样分到9连的解放战士凑在一起,说怪话、发牢骚。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这几个解放战士,让9连指导员赵绪珍伤透了脑筋,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他们惹出什么乱子来。

1946年7月,南满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各村各屯,老百姓纷纷站出来,痛诉恶霸地主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大大激发了群众参加土改的热情。

看到这些景象,赵绪珍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在解放战士中也开展这样的诉苦运动呢?

说干就干,赵绪珍将全连战士组织起来,把解放战士请上台,讲讲他们在加入解放军之前的遭遇。

一开始,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房天静并没有上台诉苦,然而,当他听到别人的苦难时,他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悲惨经历——

在煤矿做苦工的日子里,他吃不饱、穿不暖,动辄遭到工头和日本人的打骂;

家乡遭了灾,父母带着两个弟弟来投奔他,一个弟弟死在了路上,另一个弟弟被迫卖给了别人;

母亲想念弟弟,来到本溪之后没多久就病死了,同在煤矿做工的大伯生病没钱治,干不了活,被日本监工用镐把活活打死了......

无数的苦难,让房天静再也坐不住了——他冲上讲台,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说到伤心处,房天静跺着脚大哭:“都是父母生养的,为什么穷人这样苦!”

自从这次诉苦大会之后,房天静似乎变了一个人,战斗时总是冲锋在前,这才有了1人俘虏1个班的传奇故事。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解放战争中无处不在的宣传队

房天静立功之后,3纵宣传队根据他的故事,创作了一部名为《复仇立功》的歌剧,在纵队各处巡演。

演出的反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坐在舞台下面的许多战士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泪水涟涟,甚至有些战士看着看着,就站起来高喊:“房天静的苦就是我们的苦!”“冤有主、债有根,血债要用血还清!”......

苦难与仇恨,彻底点燃了战士们的怒火,自此之后,3纵战斗力大增,成为了东北战场上的“旋风部队”,国民党军曾经心有余悸地总结到:“(3纵)近战夜战,猛打穷追,士气旺盛,哪里有枪声,往哪里进攻......一旦遭遇,必谨慎小心,不可粗率。”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首任司令员程世才将军

发轫于3纵的诉苦运动,很快上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民政治部主任谭政对此事极为重视,不仅要求东北各部队马上推广,谭政还将三纵诉苦运动的经验以及房天静的事迹撰写成报告,发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在这份报告中,谭政大将意味深长地写到:“哀兵必胜!”——这个千古不易的道理,将成为打开解放战争局面的钥匙。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谭政大将

哭声变成战斗力

读完谭政大将的报告,毛主席极为高兴——1947年9月28日,经过毛主席亲自签阅修改之后,这份报告被转发全军,要求参照施行。

自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诉苦运动”,轰轰烈烈地在人民解放军队伍中展开了。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诉苦大会

事实上,“诉苦”这种教育形式,一直在我军队伍中零星存在,但将这种方式推广到全军,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的确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创举。

至于这种办法为什么之前没有大面积展开,原因也很简单:不少基层政工干部认为,一诉苦大家就要哭鼻子,革命战士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嘛!

然而,事实很快告诉他们,不哭不灵,一哭就灵——

西北野战军的解放战士于得水,当了国军后,父亲为了前来看他,在军营外忍饥挨饿了三天才见了面,当于得水去找司务长要些剩饭给父亲吃时,却挨了一顿臭骂......

东北民主联军的解放战士任继贞,父亲生了重病,还被地主赶上山去砍树,没干一会儿,就砍伤了腿,被抬下山时,只剩了半口气。临咽气前,父亲只想喝碗粥,任继贞的母亲连忙到地主家借粮,没想到地主恶语相向:“留着粮食喂狗还能看门,给你们吃有什么用?”直到父亲去世,这碗粥也没喝到......

华东野战军的一名解放战士,自己和哥哥先后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母亲和妹妹在家乡衣食无着,妹妹被卖给了地主,母亲出门讨饭,饿死在了家乡的街头......

一桩桩凄惨的经历,让广大出身贫寒的指战员们感同身受,每每召开诉苦大会,台上台下往往哭成一片,流不尽的泪水汇成了河,荡涤了解放战士的心灵,让他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天下的穷人是一家!”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诉苦大会上痛哭的战士

有了“诉苦运动”这个法宝,解放战士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好做多了——根据许多基层政工干部的回忆,全面开展诉苦运动之后,当他们再开始引导解放战士讨论“苦从何来”、“谁剥削谁”的问题时,战士们的讨论热情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不吃饭、不睡觉,非把问题闹清楚”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诉苦运动”的全面展开,大大加快了俘虏转化的效率,“上午是国军,下午当共军”的现象屡见不鲜。叶飞将军曾经说道:“自从转入大反攻之后,部队中俘虏兵的数量越来愈大......当时真是前两个小时还是国民党兵,过两个小时就成了解放战士!”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叶飞将军

这些转化过来的解放战士,不仅大大补充了我军的有生力量,还为我军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技术。

根据陈毅元帅的回忆,当时在华东野战军的炮兵训练中,许多营团级别的干部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还使用的是抗战时期“抵近射击”、“大炮上装刺刀”的老办法,结果反倒被解放战士们教育了一通:“世界上没有见过这种炮兵......我们按一定距离射击,射击不准,杀我的头!”

在解放战士的指导下,华东野战军的炮兵技术突飞猛进,许多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共军炮火的猛烈程度以及射击准确程度已超过抗战时期日军炮兵,共军炮火所到之处,战壕、盖沟、地堡、鹿砦一扫而光。”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淮海战役中的解放军炮兵

不仅仅是炮兵,在我军陆续建立的装甲兵、通信兵,乃至空军、海军等各军、兵种里,解放战士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陈毅元帅曾经不无得意地说道:“我们华东野战军为什么迅速壮大? 就是会用俘虏兵!”

房天静:《大决战》海报中的小战士 他无意中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历史

陈毅元帅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一共俘虏了415万余名国军士兵,其中280余万人最终加入了解放军。

到1949年时,整个解放军队伍中,已经有65%以上的成员,是由俘虏转化而来的解放战士。

如此大规模的战俘转化行动,在人类战争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解放战争的历史,恰如其分地证明了毛主席在1948年3月7日所说的话:“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

诚哉斯言!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