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大決戰》海報(局部)

最近,許多人的社交媒體,都被電視劇《大決戰》的人物長卷海報刷了屏。

無數熟悉的面孔,讓觀衆們紛紛出手點贊:“老戲骨好評”、“這才是‘國家隊’”、“‘王炸’要來了”......

在這幅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數十人的長卷中,有一個小戰士引起了銜筆的注意,他就是站在黃克誠大将身邊的房天靜。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紅圈中為房天靜

與其他聲名赫赫的人物相比,房天靜顯得默默無聞,然而,翻看過大量資料之後,銜筆發現,這個小戰士的故事,曾經在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今天,銜筆就來講講與房天靜有關的那些事。

一份來自東北的報告

1947年9月,正在陝北艱難轉戰的毛澤東主席,接到了來自于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的一份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毛主席第一次見到了房天靜的名字。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轉戰陝北

1946年12月初,國民黨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鄭洞國,調動6個師、共6萬餘人的大軍,在通化、緝安(今吉林省集安市)集結,虎視眈眈,直接威脅南滿根據地的核心——臨江。

東北解放戰場上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即将拉開帷幕。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鄭洞國

在此之前,南滿根據地已經承受了國民黨軍主力近2個月的瘋狂進攻,根據地縮小到了隻有臨江、靖宇等4個縣、主力部隊3縱、4縱加起來不足4萬人的窘境。

在這種困境下,如何應對敵人的進攻,必須要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1946年12月11日,南滿分局在臨江縣的七道江村(今吉林白山市七道江村)召集遼東軍區師級以上幹部開會,專門讨論南滿根據地的前途問題。

在會上,南滿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司令員蕭勁光做了報告,客觀分析了敵我态勢,并表示:“南滿的嚴重情況已經到來,并且可能發展,但這絕不能改變我們堅持南滿的決心!”

然而,出乎蕭勁光的意料,大多數與會的指揮員,都反對繼續在南滿抵禦敵人的進攻——

他們的理由非常充分:南滿根據地面積狹小不說,人口也隻有23萬左右,兵員補充、物資供應都存在巨大困難,一旦部隊打光了,補充又跟不上,接下來怎麼辦?

是以,有許多人提出,應當放棄南滿根據地,向北渡過松花江,與北滿根據地的民主聯軍彙合,集中力量,與敵人展開決戰。

從當時的情況出發,這樣的判斷也是相當有道理的,于是,在3天的時間裡,與會人員争論不休,最終結論遲遲出不來。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解放戰争時的蕭勁光将軍

但國民黨軍卻不會給他們繼續讨論的時間——12月13日下午,蕭勁光得到了緊急通報,國民黨軍兵分四路,已經開始調動集結,南滿根據地危在旦夕。

13日半夜,陳雲冒着大雪,趕到了七道江村,連夜召集人員開會。

正是在此時,陳雲提出了著名的“牽牛尾巴”理論:

“東北國民黨軍好比一頭牛,牛頭牛身是向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下一條尾巴。如果我們松開這條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就危險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國民黨軍就進退兩難......抓住牛尾巴是關鍵。”

正因如此,陳雲最終拍闆:“我們不走啦!一個人也不走,都留下來打。如果這個決定下錯了,責任由我來負!”

統一了思想,自然就有了辦法——陳雲、蕭勁光決定,讓遼東軍區3縱和4縱一部,在臨江以西建構阻擊陣線,拖住敵軍主力,而4縱主力則兵分3路,插到敵人後方作戰,促使敵人回兵救援,粉碎敵人的進犯計劃。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陳雲

1946年12月17日,“一保臨江”作戰正式打響。

在這場大規模作戰中,3縱官兵冒着零下近40℃的嚴寒,在棉衣不全、糧彈短缺的情況下,在一個月的時間内,與敵人進行大小戰鬥40餘次,死死頂住了3倍于己的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為長途奔襲的4縱赢得了寶貴的時間。

1947年1月中旬,由于4縱在國統區連戰連捷,北滿民主聯軍又跨過松花江,展開“一下江南”作戰,國民黨軍不得已停了下來,開始分兵救援。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看準這一時機,憋屈了一個月的3縱官兵躍出了工事,開始向敵人發起了反攻。

而這時,也正是3縱7師20團9連戰士房天靜嶄露頭角的時刻——

1月19日,3縱7師在通化以東包圍了國民黨195師的一個團。

在我軍的猛烈進攻下,這天晚上,國民黨軍終于崩潰了,亂做一團,開始瘋狂逃跑。

亂軍之中,房天靜瞅準了一小股逃進樹林的潰兵,與副排長一起,向他們發起了追擊。

這一追,就追到了第二天早上。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東北民主聯軍舊照

等到天亮,跑得氣喘籲籲的房天靜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自己已經與副排長跑散了,而那股敵軍,也不見了蹤影。

房天靜正在懊悔時,突然,從身後傳來了腳步踏破冰雪的聲音。他連忙躲到樹叢後,偷眼一瞧,有一個班左右的國民黨軍,正向他的藏身處走來。

這時房天靜才明白,原來由于天黑,觀察不清,自己已經跑過了頭,沖到了那股敵軍的前面。

這下子,房天靜反倒成了落單的那一個。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敵人的腳步越來越近,就在這時,房天靜腦海裡突然冒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

他貓下身子,将槍口從樹叢裡伸出去,大喊一聲:“不許動,繳槍不殺!”

經過一晚上沒命地逃竄,這夥敵軍已經吓破了膽,房天靜突如其來的一聲喊,更是讓他們心膽俱裂。雖然沒看見人影,這夥敵軍還是乖乖地把槍扔在了地上,舉起了雙手。

見敵人果然上當,房天靜心裡大樂,但他還是不敢放松,連忙喊道:“全部往後退,轉過身去!”

看到敵人乖乖照辦,房天靜這才從樹叢後走出來,準備收繳地上的武器。

就在這時,一名敵人偷偷回過了頭,見房天靜隻有一個人,膽氣陡生,撲過來就要搶槍。

一見敵人有動作,房天靜無暇細想,端起槍便開了火,一槍擊中了敵人的胸口,當場了賬。

槍一響,剩下的5名敵人吓得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既不敢回頭、也不敢亂動,隻顧得上一個勁地喊饒命。

等到房天靜将槍支都挎上了肩,喝令他們起來走路時,這5名敵軍才知道,他們這一個班,居然被一個人俘虜了。

房天靜一人俘虜一個班的事迹,很快在遼東軍區傳開了——他成為了遼東軍區在1947年第一位榮立特等功的戰士,并且被授予了“孤膽英雄”的光榮稱号。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房天靜(左)

有人可能要說,房天靜的事迹雖然傳奇,但與解放戰争中湧現出的無數“兵王”相比,也算不得十分突出,說他能夠改變解放戰争的曆史,是不是有點“标題黨”?

單論事迹,房天靜當然不能算獨樹一幟,但關鍵的是,他還有另一重身份——解放戰士。

解決難題的鑰匙

在曆史課本上,我們常常能夠讀到這樣的句子——在解放戰争中,國統區物資短缺,物價飛漲,貨币貶值,買顆雞蛋都要掏出一大摞鈔票......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國統區堆積成山的現鈔

這當然是事實,但另一個不為許多人所知的真相是,就在國統區陷入經濟危機的同時,解放區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

在解放戰争的頭一年,廣大解放區先後經受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面積急劇萎縮,生産能力急劇下降,人口更是減少到不足1億。

據史料記載,1947年,僅陝甘甯邊區一處,耕地面積就較1946年減少了近25%,糧食産量降低了接近50%,糧食價格直接暴漲了80多倍!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延安

然而,與此同時,為了保障作戰,解放軍的兵力卻在不斷擴張——據史料統計,解放戰争開始一年後,解放軍的兵力已經從127萬左右,增加到了近200萬人。

以不足1億的人口,供應如此巨大的一支軍隊(還不包括動員民夫等人力消耗),可見,南滿根據地所遭遇的困難,絕不是個别現象。

關于這些情況,我黨上司人是有着清楚認識的。

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的陳毅元帥就曾經說過:“蔣介石的戰略,是無論如何把戰争擺到解放區,保證吃飯、籌草、抓壯丁、搞鹿砦一切都出在解放區......小米沒有了,壯丁沒有了,到那時黨性再強也要受影響,隻能去打遊擊。”

正因如此,在1947年中,毛主席才會如此急切地指令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唯有如此,才能徹底粉碎蔣介石的如意算盤。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挺進中原

然而,要将戰場推進到國統區,絕不是下一紙指令就能做到的——離開了群衆基礎深厚的根據地,我軍的物資供應、後勤保障都會遇到巨大的困難,而其中最困難的,當屬兵員的補充。

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我軍新兵的主要來源,始終是根據地裡的青壯農民。

這些年輕人,親眼見到了根據地發生的巨大變化,嘗到了翻身做主人的滋味,是以,當他們拿起武器,保衛屬于自己的勝利果實時,才會舍生忘死、前赴後繼。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參加紅軍的新戰士

但當我軍挺進國統區之後,要想在新開辟的根據地裡重新打造如此堅實的群衆基礎,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以,想要随時補充兵源,就隻剩下了一個來源——俘虜。

實際上,早在1946年11月14日,毛主席就在全軍下達了《對俘虜工作訓示》,明确提出:“對俘虜釋放或留用,應權衡利害,靈活運用,應以積極争取為主,不應以消極放走了事......大部争取補充我軍,或選擇一部分進行教育後,放回做瓦解工作。”

同時,毛主席還專門強調,優待俘虜政策,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在方式上要特别注意,首先要善于遷就,切忌過分刺激......不使他安心下來,一切政治都談不到。”

然而,靠着優待俘虜,就能夠将這些人變成合格的解放軍戰士嗎?

答案并不樂觀。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國軍俘虜

根據現存史料和諸多回憶錄中記載,當我軍的政工幹部在對俘虜展開思想政治工作時,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難題——

當為他們分析國民政府的反動本質時,俘虜們一臉迷茫:“這關我們什麼事?”;

當教育他們要為人民戰鬥時,俘虜們滿不在乎:“到哪都是穿二尺半(軍裝),跟誰幹都吃公糧!”;

當向他們宣傳不怕犧牲、争取勝利的精神時,俘虜們嘻嘻哈哈:“不如讓毛主席和蔣介石下三盤棋,誰輸了誰自動下台!”

......

這些言語,并非是銜筆的“藝術創造”,而确實是當時存在于俘虜中間的真實想法。

思想問題解決不了,即使換上了解放軍的軍裝,這些“解放戰士”自然也很難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更可怕的是,有些所謂的解放戰士,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我軍的良好形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就曾經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指出,“(有些解放戰士)群衆紀律很壞,牽牲口、拉夫、打人......普遍不愛惜公物與民物。”

時任陝甘甯晉綏聯防軍司令的賀龍更是尖銳地批評道:“有些群衆反映,(個别解放戰士)除了不強奸婦女,和胡宗南的軍隊一個樣!”

可以說,教育俘虜的問題不解決,解放戰争的曆史,很有可能會變成另一個模樣。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本文的主人公房天靜,曾經也是這樣一個不太聽話的“解放戰士”。

房天靜是山東淄博人,16歲的時候,他被日本人抓了壯丁,裝進悶罐車裡,送到了本溪煤礦做苦工。

日本投降之後,他不願繼續留在煤礦做工,便投了軍,成了一名國民黨士兵。

1946年4月,在随軍進攻本溪的過程中,房天靜被我軍俘虜,經過簡單教育之後,他被分到了東北民主聯軍3縱7師20團9連,再次扛起了槍。

在加入我軍之初,房天靜并不覺得當解放軍有什麼好,不僅平時表現得沒精打采,還經常與幾個同樣分到9連的解放戰士湊在一起,說怪話、發牢騷。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這幾個解放戰士,讓9連指導員趙緒珍傷透了腦筋,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他們惹出什麼亂子來。

1946年7月,南滿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在各村各屯,老百姓紛紛站出來,痛訴惡霸地主對他們的壓迫和剝削,大大激發了群衆參加土改的熱情。

看到這些景象,趙緒珍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在解放戰士中也開展這樣的訴苦運動呢?

說幹就幹,趙緒珍将全連戰士組織起來,把解放戰士請上台,講講他們在加入解放軍之前的遭遇。

一開始,出于“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房天靜并沒有上台訴苦,然而,當他聽到别人的苦難時,他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曆——

在煤礦做苦工的日子裡,他吃不飽、穿不暖,動辄遭到工頭和日本人的打罵;

家鄉遭了災,父母帶着兩個弟弟來投奔他,一個弟弟死在了路上,另一個弟弟被迫賣給了别人;

母親想念弟弟,來到本溪之後沒多久就病死了,同在煤礦做工的大伯生病沒錢治,幹不了活,被日本監工用鎬把活活打死了......

無數的苦難,讓房天靜再也坐不住了——他沖上講台,講出了自己的故事,說到傷心處,房天靜跺着腳大哭:“都是父母生養的,為什麼窮人這樣苦!”

自從這次訴苦大會之後,房天靜似乎變了一個人,戰鬥時總是沖鋒在前,這才有了1人俘虜1個班的傳奇故事。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解放戰争中無處不在的宣傳隊

房天靜立功之後,3縱宣傳隊根據他的故事,創作了一部名為《複仇立功》的歌劇,在縱隊各處巡演。

演出的反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坐在舞台下面的許多戰士一邊咬牙切齒、一邊淚水漣漣,甚至有些戰士看着看着,就站起來高喊:“房天靜的苦就是我們的苦!”“冤有主、債有根,血債要用血還清!”......

苦難與仇恨,徹底點燃了戰士們的怒火,自此之後,3縱戰鬥力大增,成為了東北戰場上的“旋風部隊”,國民黨軍曾經心有餘悸地總結到:“(3縱)近戰夜戰,猛打窮追,士氣旺盛,哪裡有槍聲,往哪裡進攻......一旦遭遇,必謹慎小心,不可粗率。”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首任司令員程世才将軍

發轫于3縱的訴苦運動,很快上報到了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民主聯軍副政委羅榮桓、民政治部主任譚政對此事極為重視,不僅要求東北各部隊馬上推廣,譚政還将三縱訴苦運動的經驗以及房天靜的事迹撰寫成報告,發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在這份報告中,譚政大将意味深長地寫到:“哀兵必勝!”——這個千古不易的道理,将成為打開解放戰争局面的鑰匙。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譚政大将

哭聲變成戰鬥力

讀完譚政大将的報告,毛主席極為高興——1947年9月28日,經過毛主席親自簽閱修改之後,這份報告被轉發全軍,要求參照施行。

自此,一場聲勢浩大的“訴苦運動”,轟轟烈烈地在人民解放軍隊伍中展開了。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訴苦大會

事實上,“訴苦”這種教育形式,一直在我軍隊伍中零星存在,但将這種方式推廣到全軍,并将其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的确是解放戰争中的一個創舉。

至于這種辦法為什麼之前沒有大面積展開,原因也很簡單:不少基層政工幹部認為,一訴苦大家就要哭鼻子,革命戰士哭哭啼啼,像什麼樣子嘛!

然而,事實很快告訴他們,不哭不靈,一哭就靈——

西北野戰軍的解放戰士于得水,當了國軍後,父親為了前來看他,在軍營外忍饑挨餓了三天才見了面,當于得水去找司務長要些剩飯給父親吃時,卻挨了一頓臭罵......

東北民主聯軍的解放戰士任繼貞,父親生了重病,還被地主趕上山去砍樹,沒幹一會兒,就砍傷了腿,被擡下山時,隻剩了半口氣。臨咽氣前,父親隻想喝碗粥,任繼貞的母親連忙到地主家借糧,沒想到地主惡語相向:“留着糧食喂狗還能看門,給你們吃有什麼用?”直到父親去世,這碗粥也沒喝到......

華東野戰軍的一名解放戰士,自己和哥哥先後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母親和妹妹在家鄉衣食無着,妹妹被賣給了地主,母親出門讨飯,餓死在了家鄉的街頭......

一樁樁凄慘的經曆,讓廣大出身貧寒的指戰員們感同身受,每每召開訴苦大會,台上台下往往哭成一片,流不盡的淚水彙成了河,蕩滌了解放戰士的心靈,讓他們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做“天下的窮人是一家!”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訴苦大會上痛哭的戰士

有了“訴苦運動”這個法寶,解放戰士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好做多了——根據許多基層政工幹部的回憶,全面開展訴苦運動之後,當他們再開始引導解放戰士讨論“苦從何來”、“誰剝削誰”的問題時,戰士們的讨論熱情空前高漲,甚至出現了“不吃飯、不睡覺,非把問題鬧清楚”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訴苦運動”的全面展開,大大加快了俘虜轉化的效率,“上午是國軍,下午當共軍”的現象屢見不鮮。葉飛将軍曾經說道:“自從轉入大反攻之後,部隊中俘虜兵的數量越來愈大......當時真是前兩個小時還是國民黨兵,過兩個小時就成了解放戰士!”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葉飛将軍

這些轉化過來的解放戰士,不僅大大補充了我軍的有生力量,還為我軍提供了寶貴的軍事技術。

根據陳毅元帥的回憶,當時在華東野戰軍的炮兵訓練中,許多營團級别的幹部由于缺乏專業技術,還使用的是抗戰時期“抵近射擊”、“大炮上裝刺刀”的老辦法,結果反倒被解放戰士們教育了一通:“世界上沒有見過這種炮兵......我們按一定距離射擊,射擊不準,殺我的頭!”

在解放戰士的指導下,華東野戰軍的炮兵技術突飛猛進,許多後來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歎:“共軍炮火的猛烈程度以及射擊準确程度已超過抗戰時期日軍炮兵,共軍炮火所到之處,戰壕、蓋溝、地堡、鹿砦一掃而光。”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淮海戰役中的解放軍炮兵

不僅僅是炮兵,在我軍陸續建立的裝甲兵、通信兵,乃至空軍、海軍等各軍、兵種裡,解放戰士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此,陳毅元帥曾經不無得意地說道:“我們華東野戰軍為什麼迅速壯大? 就是會用俘虜兵!”

房天靜:《大決戰》海報中的小戰士 他無意中改變了解放戰争的曆史

陳毅元帥

整個解放戰争期間,解放軍一共俘虜了415萬餘名國軍士兵,其中280餘萬人最終加入了解放軍。

到1949年時,整個解放軍隊伍中,已經有65%以上的成員,是由俘虜轉化而來的解放戰士。

如此大規模的戰俘轉化行動,在人類戰争史上,堪稱空前絕後。

解放戰争的曆史,恰如其分地證明了毛主席在1948年3月7日所說的話:“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将使自己無敵于天下!”

誠哉斯言!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