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乱不断,在各方“大鱼吃小鱼”的对抗争夺之下出现了强国逐渐统一的兼并现象。

秦国不断开拓,逐渐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秦赵之争。

相信即使不怎么熟悉历史的朋友也知道“围魏救赵”、“秦晋之战”等随口就能说出来的历史典故,从中可以窥探出一些历史痕迹碎片:赵国和秦国的积仇宿怨由来已久。

我们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表现出了燕赵男儿抗秦救亡的血性与执着。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六国抗秦后期,只剩下韩赵魏三国,随着韩魏两国的逐渐没落,只剩下了赵国燕赵壮士坚定不移地竖起来了抗秦旗帜,秦赵二国就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漫长对抗。

为何气势如虹一举攻破其他国家的秦国偏偏在赵国这边吃了瘪?秦国屡次不仅不能突破赵王的防线,还吃了好几次败仗。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荆轲这位历史网红名人为代表的燕赵男儿的誓死对抗,还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名将——李牧。

他在抗秦时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牧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被后人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后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灭。”可见李牧在抗秦中的巨大作用。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然而,国难当头,明知李牧抗秦有功,而且抗秦战争不能没有李牧的情况下,赵王却杀掉了李牧。

结果就是最终赵王被俘,赵国灭亡,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赵国灭,六国灭,秦国一统天下。

为什么赵王非得杀掉李牧呢?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可以说赵国的灭亡是伴随着猛将李牧被杀而引起的。

这是一触即发的导火索,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赵王杀掉李牧的背后,既有秦国离间的计谋,也有赵王人性的丑陋。

01 秦国设计李牧被杀

在李牧打得秦国措手不及的时候,本着“硬的不行只好来点软”的军事政治原则,秦王嬴政的谋臣王翦便献计建议使用反间计,借助赵王之手亲自除掉李牧。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于是在秦王嬴政的安排下,一名秦国奸细悄悄潜入了赵国都城邯郸。

一到赵国,这名奸细便开始四处散播流言蜚语,说“李牧要造反,李牧已经和副将军司马尚勾结了秦军,一旦时机成熟,就将背叛赵国。”

赵王一听,火速就要收回李牧和副将军司马尚的兵权,让他们给个说法。

然而木讷不善言辞的李牧竟然没有解释,秉承着自己一心为国,问心无愧的态度拒不接受命令。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赵王的暴躁因子,反复施加压力逼迫李牧上交兵权。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思想侵蚀的李牧最终上交了兵权,离开驻地回朝复命,最终的结果就是:李牧被赐死。

为什么反间计一用便成功?为什么赵王不能对李牧多一些信任?难道人性就经不起考验吗?

回顾历史,我们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角度分析,李牧为何会被赐死?或许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会有答案。

因为李牧太过优秀恃才傲物,因为李牧不懂政治更不懂左右逢源,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上这些李牧都触犯了赵王的底线。

那么李牧触犯了赵王哪些底线呢?让我们具体分析。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02 锋芒毕露引愤恨

我们知道赵国地处边陲,除了在中原地区与秦国对抗之外,赵国还有一个惹人厌的敌人,那就是匈奴。

匈奴人仗着是游牧民族,战马跑得快,时不时侵犯赵国北部地区,面对“抓不住又打不死”的匈奴人,战士疲于应敌,日渐堕落;百姓苦不堪言,只能出逃。

赵国的边关危机,一触即发,此时李牧临危受命,被赵王立即要求驱赶匈奴,保卫边疆。

然而李牧上任后,并没有激情地燃烧“新官上任三把火”,火速开展抗击匈奴事宜。

而是下令“有敢捕虏者斩”,一点都不要求士兵攻击匈奴,反而将边关的财政大权揽入手中,与将士们整日喝酒吃肉。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作为历史的后来人我们知道这是李牧的计策,在放长线钓大鱼,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尤其是赵王也不知道。

赵王问及李牧歼敌策略,李牧也拒不回复,没有向赵王解释这是策略,直接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了。

赵王与朝中大臣看到李牧对边关事务这么不上心,非常愤怒,多次催促李牧起兵打仗,可无奈李牧拒不执行,赵王一气之下解除了对李牧的任职。

然而继任者能力不佳,多次对匈奴送人头,边关危急刻不容缓。

无奈之下,赵王只能重新起用李牧,百般推辞的李牧在赵王保证不再干涉李牧的承诺下才上任,最终李牧将军事计策施展,将十万匈奴士兵围歼。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这个事件揭露了赵王杀掉李牧的原因。李牧领命抗敌却拒不上报军事策略,不解释只执行,在君王看来就是一意孤行。

在赵王重新起用之时,又百般推辞,在高高在上的君王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这是要逼着赵王低下高贵的头颅承认,“我就是没你不行”。

让赵王保证不干涉具体事务,这在君王看来就是恃才傲物,看不起他。此时的赵王对李牧已经嫉恨很深了。

03 功高震主遭反噬

为了解决一统天下之路最后的障碍——赵国,秦国不断发起对赵国的进攻,然而在李牧的英勇抗敌下,在几场关键的战役中,秦国都没有讨到好处。

公元前233年,秦国兵分两路进攻赵国,在南路攻破赵国10万大军的情况下,北路深入赵国大后方,企图对赵国进行围歼。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再次临危受命的李牧率领雁门关守军南下抗秦救国,策动围歼战,歼灭10万秦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一次顽强阻击了秦王嬴政亲率的数十万大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发兵围攻赵都邯郸,要给赵国来一场灭国之战。在李牧大军严防死守面前,秦军寸土未得。

在李牧的抵抗下,赵国与秦国对抗40年,可以说正是因为李牧的存在才使风雨飘摇的赵国才得以幸存。

然而,自古功高震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李牧傲世独立的才华和功劳引起了赵王的忌惮。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04 赵王的人性弱点

魏征勇敢向皇帝直言进谏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

其实这个故事得以发生,除了应该赞扬魏征的刚正不阿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还应该称颂唐太宗李世民的胸襟。

如果没有夸大的胸襟,怎么能够容忍一个人整天在你面前说来说去,整天指责你,搞得自己很没有面子呢?

赵王就是一个顾及自己的面子,不信任下属,内心懦弱,很没有安全感的人。

一个成功的领导要敢于承认下属比自己优秀,然而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赵王做不到,面对处处优秀于自己的李牧,我自己的赵国却需要处处依靠一个李牧,这样的认知不断碾压着赵王的自卑底线。

同事是否又容得下另一个同事比自己优秀呢?李牧的同事做不到,同事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说李牧拥兵自重,更是在赵王的伤口上撒盐,在赵王脆弱的心灵上不断跳跃碾压。

正是赵王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所以秦王嬴政的离间计得以实现,可以说赵王的人性弱点造成了李牧悲剧的原因。

05 伯乐不常有

看电视剧《功勋》时,弹幕上常有一句话飘过,那就是:幸好有一个好领导。

因为领导老郝的理解与支持,扛住了上级的压力,为于敏争取到了较为充足的时间研究氢弹。

于敏

因为好友秀芝的离开,申纪兰遭受到了巨大的误解。

幸好有领导李队长的支持与信任,申纪兰得以继续领导妇女运动,同时带领西沟人民走向富裕,处处为人民服务,最后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研究抗疟药物,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负责人,虽然前期军代表作为外行人不是很理解,但是最后的理解与支持,使得屠呦呦得以安心研究青蒿素。

然而面对优秀的臣子李牧,赵王却容不下,归根结底是人性的缺陷,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有才华有魄力。

同时李牧之死也少不了同朝大臣的推波助澜,同事容忍不了比自己有才华的同事的事件比比皆是。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现实生活中也有,八点档电视剧里面同事的勾心斗角,很多情况下也都是因为此事。

不因忌妒甚至憎恨别人的强大而采取极端行为,强大自己才是正道。

对于有才华之人,知道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也要做一个内秀的人。

一根筋的李牧只善于作战,不善于搞政治,也可以说是没有情商,面对赵王的脆弱自尊心,却不解释不示弱。

屡屡荣获战功,却不知道隐藏锋芒反而自视甚高,没有顾及同朝臣子的傲娇心理。

李牧死而赵亡,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

我们常说大智如愚,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像富不漏财一样,才华也不能过于外露,这是一个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当然,如果我们人人都有一颗单纯之心,只对事不对人更不对情绪,也就不会伤害别人或被别人所伤害,但愿我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