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你还别说,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故事还真多,虽然不像题目中所说的都是“得位不正”,但位置来的也是颇为不易。

“太宗”这个庙号是什么意思呢?“太”一般指第一个的意思;而“宗”指的是守成之君。“太宗”就是第一个守成之君,一般来说应该是第二位君主,但真要翻看历史,太宗也不一定是第二位君主。我们可以逐一来看。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放逐疑云——商太宗太甲

太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宗,是商代的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没什么问题,他是商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仲壬之侄。不过这位商王继位时由伊尹辅佐,但不太成器,结果被伊尹放逐,后来痛改前非,回归后成为一代贤君。不过有种说法是仲壬死后,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死伊尹后复位。我觉得这种说法更符合人性!

群臣拥立——汉太宗刘恒

汉代对于庙号是很严格的,一般的皇帝都没有,包括汉景帝。而汉太宗是文帝刘恒,他是被群臣拥立成为皇帝的。其实他这个庙号有待商榷,毕竟之前他的哥哥惠帝刘盈是真正的皇帝,这个庙号相当于不承认惠帝的地位,不过毕竟人家是胜利者,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但整体来说,刘恒的得位还算是正的。

东南曙光——吴太宗孙休

孙休是孙权的第六子,本是琅琊王,但随着孙亮被废,他被诸葛恪迎立,但朝中大权被孙琳控制。孙休对孙琳阳示恩宠,暗中则与大臣张布、丁奉密谋,于大宴时诛杀了孙琳,并铲除了他的势力。这位孙休是个不错的皇帝,本应是吴国的曙光,但寿命太短,最终皇位到了暴君孙皓的手中,而吴国也随之灭亡。由于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孙亮被废,所以孙休理论上成为了吴国第二位君主。

临时君王——晋太宗司马昱

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不过他已经是东晋的第八位皇帝了,可见东晋政治的混乱。司马昱当上皇帝时,已经51岁了,其实就是桓温的傀儡,其一生处于东晋政权多事之秋,又无才智挽回江河日下的颓局。在位两年就草草去世了,咱也不知道这“太宗”的庙号因何而来。

巴氐英主——成汉太宗李雄

李雄是巴氐族人,在晋永兴元年(304年)自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所以李雄其实是成汉政权的开创者,但因为追封了其父李特为太祖,所以他的庙号就成了太宗。李雄在历史上评价不错,算是一代英主。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后代追封——后赵太宗石寇觅

石寇觅是谁?他是后赵太祖石虎的父亲,石虎称帝后追封其为太宗。不过有意思的是,后赵的高祖是石勒,石虎是太祖,而太祖他爹竟然是太宗,估计这少数民族还是彪悍啊,呵呵。也可能是因为石勒是石虎的叔叔,所以石虎算是另开张?

西北成公——前凉太宗张茂

晋大兴三年(320年)前凉国君张寔突然被部下所杀,其子年幼无法处理政务,所以只好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由他的弟弟张茂当凉州牧执掌政权。不过前凉政权并未称帝,所以后市一般将张茂成为成公,总之级别不高。

前燕后裔——西燕太宗慕容冲

慕容冲是前燕国君慕容俊的儿子,西燕主慕容泓的弟弟。慕容泓被杀后,他被拥立为皇帝。慕容冲一直致力于对抗前秦,梦想恢复大燕国的荣光,但也被部下所杀。

前秦夕阳——前秦太宗苻登

其实前秦主要就倒在苻登手中了,他是前秦国君苻坚族孙,在苻丕被杀后,被部下拥立登上了皇帝宝座。其实苻登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前秦传承人,此人自视甚高,最终败给了姚苌父子手下,并被姚兴杀死,前秦的荣光也一去不返了。

根正苗红——北魏太宗拓拔嗣

拓拔嗣是道武帝的长子,出生不久就被立为太子了,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守成之君。拓拔嗣在历史上的评价也不错,他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可惜也是寿命不长,32岁就去世了。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造反首人——刘宋太宗刘彧

上面一位是第一位真正的太宗,而这一位确是依靠造反上台的太宗。刘宋明帝刘彧宋文帝刘

义隆第十一子,依靠杀死侄子前废帝刘子业而登上皇位,伺候他连番征战,并且同族相残,好在他在位时间不长,要不刘宋到他这里估计就完蛋了。

庙号更改——萧梁太宗萧纲

萧纲本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昭明太子早逝后,他才成为太子。不过后来侯景乱梁,饿死了萧衍,而萧纲就成了傀儡皇帝,最后也被侯景所杀,其死后的庙号本为“高宗”,但后来的梁元帝萧绎可怜这个哥哥,改了庙号为“太宗”。

血溅玄武——唐太宗李世民

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太宗了,李世民直接让“太宗”这一庙号历史闻名,也将这个庙号提高了一个档次,因为李世民是有开拓之功的,无论是唐初的扫灭群雄,还是继位后的南征北战,亦或是其文治,可谓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帝王。但也不能否认李世民继承的非法性,对后世历史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

杀兄自立——南闽太宗王延钧

李世民的榜样是“好”的。十国之一的闽政权第三个皇帝王延钧就开始杀兄自立了。不过王延钧后来也被儿子杀死,最早的庙号也是太宗,不过后来被改为惠宗。

代兄承嗣——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是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太祖死后,,原应由耶律倍继位,但是太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于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时又位居大元帅,手握重兵,已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继位的贵族。他在母亲应天后的支持下即位,其一生多数时间也在母亲的阴影之下。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烛影斧声——宋太宗赵光义

千古疑案来了!赵光义在其兄子嗣都成年的情况下继承皇位,确实非常值得怀疑。后世对他的诟病也是不少,不得不说这也是“玄武门后遗症”吧。

承上启下——西夏太宗李德明

李德明是太祖李继迁长子,继位毫无问题。李德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皇帝,遵照太祖的遗嘱,先后向宋、辽两国称臣。与宋、辽和平相处,扩大贸易往来,促进了党项族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为其子李元昊最后的称帝打下基础,其庙号也是被追封的。

高风亮节——金太宗完颜晟

完颜晟本是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弟,按照女真人兄终弟级的制度登基的。完颜晟稳定了金国,逐步采用汉制,改革旧俗,创造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金朝的经国规模,晚年他又改变了女真族兄终弟极的旧传位制,立太祖孙完颜擅为继承人,完颜晟可谓是打脸赵光义了。

打破传统——元太宗窝阔台

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守业,结果成吉思汗将大汗之位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看重的就是他的聪明稳健。当然窝阔台也很出色,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可惜蒙古人内讧是传统,元朝帝系最后又来到了四子托雷系,不过给窝阔台追封为太宗,也是对得起他了。

靖难夺位——明太宗朱棣

朱棣造反成功后,将建文帝的一切抹去,声称自己才是太祖皇帝的首选。朱棣去世后,儿子也是深得其义,给了太宗这个庙号,就是证明朱棣才是守成的第一位君主,建文帝不算数!结果100多年后,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老爹的牌位挪出地方,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真是打了朱棣的脸啊,呵呵。朱棣也成了最后一位得位不正的太宗皇帝。

推举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当时的后金没有固定的继承制度,结果在各方势力的妥协和制衡之下,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最终成为胜利者,当然野史也说是皇太极夺了多尔衮的皇位,我认为不太可信。一个虽有旗权,但没有任何威望的少年是没法服众的,再说多尔衮也不是幼子。皇太极其实运气以不太好,在他死后第二年,清军就入关了。皇太极只能成为“太宗”,而其子最后成了“世祖”。

历史上拥有“太宗”这个庙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从以上的盘点来看,太宗们的故事还真是多,不过认真算起来得位不正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已被拥立者居多。客观的说,多数太宗都是在建国初年继位,那时国家立足未稳,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整体来看,割据政权的意外居多,而大一统王朝要想上位,只能依靠非常手段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