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你還别說,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故事還真多,雖然不像題目中所說的都是“得位不正”,但位置來的也是頗為不易。

“太宗”這個廟号是什麼意思呢?“太”一般指第一個的意思;而“宗”指的是守成之君。“太宗”就是第一個守成之君,一般來說應該是第二位君主,但真要翻看曆史,太宗也不一定是第二位君主。我們可以逐一來看。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放逐疑雲——商太宗太甲

太甲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太宗,是商代的第四位君主。太甲繼位沒什麼問題,他是商湯的嫡長孫,太丁之子,仲壬之侄。不過這位商王繼位時由伊尹輔佐,但不太成器,結果被伊尹放逐,後來痛改前非,回歸後成為一代賢君。不過有種說法是仲壬死後,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後,太甲潛回都城,殺死伊尹後複位。我覺得這種說法更符合人性!

群臣擁立——漢太宗劉恒

漢代對于廟号是很嚴格的,一般的皇帝都沒有,包括漢景帝。而漢太宗是文帝劉恒,他是被群臣擁立成為皇帝的。其實他這個廟号有待商榷,畢竟之前他的哥哥惠帝劉盈是真正的皇帝,這個廟号相當于不承認惠帝的地位,不過畢竟人家是勝利者,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但整體來說,劉恒的得位還算是正的。

東南曙光——吳太宗孫休

孫休是孫權的第六子,本是琅琊王,但随着孫亮被廢,他被諸葛恪迎立,但朝中大權被孫琳控制。孫休對孫琳陽示恩寵,暗中則與大臣張布、丁奉密謀,于大宴時誅殺了孫琳,并鏟除了他的勢力。這位孫休是個不錯的皇帝,本應是吳國的曙光,但壽命太短,最終皇位到了暴君孫皓的手中,而吳國也随之滅亡。由于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孫亮被廢,是以孫休理論上成為了吳國第二位君主。

臨時君王——晉太宗司馬昱

司馬昱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小兒子,不過他已經是東晉的第八位皇帝了,可見東晉政治的混亂。司馬昱當上皇帝時,已經51歲了,其實就是桓溫的傀儡,其一生處于東晉政權多事之秋,又無才智挽回江河日下的頹局。在位兩年就草草去世了,咱也不知道這“太宗”的廟号因何而來。

巴氐英主——成漢太宗李雄

李雄是巴氐族人,在晉永興元年(304年)自稱成都王,兩年後稱帝。是以李雄其實是成漢政權的開創者,但因為追封了其父李特為太祖,是以他的廟号就成了太宗。李雄在曆史上評價不錯,算是一代英主。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後代追封——後趙太宗石寇覓

石寇覓是誰?他是後趙太祖石虎的父親,石虎稱帝後追封其為太宗。不過有意思的是,後趙的高祖是石勒,石虎是太祖,而太祖他爹竟然是太宗,估計這少數民族還是彪悍啊,呵呵。也可能是因為石勒是石虎的叔叔,是以石虎算是另開張?

西北成公——前涼太宗張茂

晉大興三年(320年)前涼國君張寔突然被部下所殺,其子年幼無法處理政務,是以隻好按照兄終弟及的傳統,由他的弟弟張茂當涼州牧執掌政權。不過前涼政權并未稱帝,是以後市一般将張茂成為成公,總之級别不高。

前燕後裔——西燕太宗慕容沖

慕容沖是前燕國君慕容俊的兒子,西燕主慕容泓的弟弟。慕容泓被殺後,他被擁立為皇帝。慕容沖一直緻力于對抗前秦,夢想恢複大燕國的榮光,但也被部下所殺。

前秦夕陽——前秦太宗苻登

其實前秦主要就倒在苻登手中了,他是前秦國君苻堅族孫,在苻丕被殺後,被部下擁立登上了皇帝寶座。其實苻登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前秦傳承人,此人自視甚高,最終敗給了姚苌父子手下,并被姚興殺死,前秦的榮光也一去不返了。

根正苗紅——北魏太宗拓拔嗣

拓拔嗣是道武帝的長子,出生不久就被立為太子了,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守成之君。拓拔嗣在曆史上的評價也不錯,他勸課農桑、與民休息、大力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可惜也是壽命不長,32歲就去世了。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造反首人——劉宋太宗劉彧

上面一位是第一位真正的太宗,而這一位确是依靠造反上台的太宗。劉宋明帝劉彧宋文帝劉

義隆第十一子,依靠殺死侄子前廢帝劉子業而登上皇位,伺候他連番征戰,并且同族相殘,好在他在位時間不長,要不劉宋到他這裡估計就完蛋了。

廟号更改——蕭梁太宗蕭綱

蕭綱本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子,昭明太子早逝後,他才成為太子。不過後來侯景亂梁,餓死了蕭衍,而蕭綱就成了傀儡皇帝,最後也被侯景所殺,其死後的廟号本為“高宗”,但後來的梁元帝蕭繹可憐這個哥哥,改了廟号為“太宗”。

血濺玄武——唐太宗李世民

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太宗了,李世民直接讓“太宗”這一廟号曆史聞名,也将這個廟号提高了一個檔次,因為李世民是有開拓之功的,無論是唐初的掃滅群雄,還是繼位後的南征北戰,亦或是其文治,可謂是曆史上首屈一指的帝王。但也不能否認李世民繼承的非法性,對後世曆史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

殺兄自立——南閩太宗王延鈞

李世民的榜樣是“好”的。十國之一的閩政權第三個皇帝王延鈞就開始殺兄自立了。不過王延鈞後來也被兒子殺死,最早的廟号也是太宗,不過後來被改為惠宗。

代兄承嗣——遼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是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太祖死後,,原應由耶律倍繼位,但是太後述律平不喜歡他,而中意于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當時又位居大元帥,手握重兵,已先後鎮壓了一些反對他繼位的貴族。他在母親應天後的支援下即位,其一生多數時間也在母親的陰影之下。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燭影斧聲——宋太宗趙光義

千古疑案來了!趙光義在其兄子嗣都成年的情況下繼承皇位,确實非常值得懷疑。後世對他的诟病也是不少,不得不說這也是“玄武門後遺症”吧。

承上啟下——西夏太宗李德明

李德明是太祖李繼遷長子,繼位毫無問題。李德明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皇帝,遵照太祖的遺囑,先後向宋、遼兩國稱臣。與宋、遼和平相處,擴大貿易往來,促進了黨項族社會向封建制度過渡。為其子李元昊最後的稱帝打下基礎,其廟号也是被追封的。

高風亮節——金太宗完顔晟

完顔晟本是太祖完顔阿骨打之弟,按照女真人兄終弟級的制度登基的。完顔晟穩定了金國,逐漸采用漢制,改革舊俗,創造各種典章制度,奠定了金朝的經國規模,晚年他又改變了女真族兄終弟極的舊傳位制,立太祖孫完顔擅為繼承人,完顔晟可謂是打臉趙光義了。

打破傳統——元太宗窩闊台

蒙古人的傳統是幼子守業,結果成吉思汗将大汗之位傳給了第三子窩闊台,看重的就是他的聰明穩健。當然窩闊台也很出色,很好的完成了任務。可惜蒙古人内讧是傳統,元朝帝系最後又來到了四子托雷系,不過給窩闊台追封為太宗,也是對得起他了。

靖難奪位——明太宗朱棣

朱棣造反成功後,将建文帝的一切抹去,聲稱自己才是太祖皇帝的首選。朱棣去世後,兒子也是深得其義,給了太宗這個廟号,就是證明朱棣才是守成的第一位君主,建文帝不算數!結果100多年後,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老爹的牌位挪出地方,将朱棣的廟号改為“成祖”,真是打了朱棣的臉啊,呵呵。朱棣也成了最後一位得位不正的太宗皇帝。

推舉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當時的後金沒有固定的繼承制度,結果在各方勢力的妥協和制衡之下,第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最終成為勝利者,當然野史也說是皇太極奪了多爾衮的皇位,我認為不太可信。一個雖有旗權,但沒有任何威望的少年是沒法服衆的,再說多爾衮也不是幼子。皇太極其實運氣以不太好,在他死後第二年,清軍就入關了。皇太極隻能成為“太宗”,而其子最後成了“世祖”。

曆史上擁有“太宗”這個廟号的帝王,是不是都得位不正?

從以上的盤點來看,太宗們的故事還真是多,不過認真算起來得位不正的也就那麼幾個而已被擁立者居多。客觀的說,多數太宗都是在建國初年繼位,那時國家立足未穩,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也是可以了解的。整體來看,割據政權的意外居多,而大一統王朝要想上位,隻能依靠非常手段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