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在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中,共产党人牺牲了300多万,无名英雄更是达到2000多万。有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默默无名地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在这些人中,陈海松似乎已经算得上是幸运,他至少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事迹。作为许世友曾经的勤务兵,他的人生和许世友紧紧相连,从勤务兵到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他是少年英雄。也因为这个原因,更显得他的牺牲的壮烈,我们会遗憾他的英年早逝,会感慨他为革命做的贡献。

1914年,陈海松出生在湖北大梧,家中贫寒,母亲早逝,使他早早就明白了生活的不易。如此贫苦的童年,好在有婶娘照顾他,婶娘将他视如己出,给予他十足的关爱和温暖。从小陈海松就不爱读书,喜欢出去玩耍,天天和村中的孩子一起玩打仗游戏,这也为他日后的排兵布阵留下了经验。
上过几年学之后,1929年陈海松停学了,他与家人一起务农为生。正是在这时,红军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红军为贫苦人民与当地的地主老财做斗争,燃起了这些被压迫人民心中的熊熊火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组织带领他们加入了斗争的阵营中,陈海松成为了童子团大队长,带领孩子们展开革命斗争。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海松闹革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想要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天地,和红军一起搞革命,一起争取更多权利。但他的婶娘却非常担忧,他是家中的唯一男丁,搞革命是很危险的,有掉脑袋的风险。为了留住他,婶娘急忙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然而即便如此,陈海松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革命。在父亲、婶娘和其他亲人戒心降低之后,他瞅准机会报名参加红军,去往前线,他来到许世友身边当勤务兵。
1931年,他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在与许世友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许世友意识到自己旁边的这个小兵不是池中物,是个带兵打仗的好苗子,所以对他重点培养。其实那时许世友也还只是一个团长,但他尽心尽力照顾陈海松,两人一起在战争中成长。但许世友没想到,陈海松后来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许世友的想象,因为小时候曾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所以陈海松算得上是个文化人。
许世友把他安排在政治宣传岗位,在这里他的升迁速度像搭乘了火箭一样。
从营宣队队长到团政委,他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而要说到其中的秘诀,陈海松是相当有话说的。他的记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相当优越,他能记住所有士兵的名字,也知道他们的职务和事迹,所以与战士们的距离能够很快的拉近,这有助于他做宣传工作,也有助于大家由内而外对他信服。
但在职位升迁的同时,猜忌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被张国焘污蔑说是叛徒,还因此被开除了党籍。好在他心理素质良好,没有被这一次打击影响到,后来他带领部队打了许多成功的阻击战,被顺利恢复党籍,这也算是对此前被污蔑的无声反抗。
恢复党籍之后,他继续率领战士英勇作战,成功巩固了我们党在川陕苏区的阵地,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认可。这时候他才19岁,已经是红25师政委,而他原来的上级许世友成了与他同级的搭档。尽管早对他有所了解,但他的升迁速度还是令许世友大为震惊。更令许世友震惊的是,一年之后,陈海松就升为红九军政委,原来同级的许世友则晋升为副军长,反而比陈海松低了半级。
短短4年时间,两人身份互调,在我党历史上,如此快的升迁速度,也是十分少有的。陈海松没有骄傲自满,反而谦虚进步,大家都认为他会有光明的前途。谁也想不到,陈海松会在23岁那年牺牲在战场上,让人扼腕叹息。但好在,党和人民都没忘记他,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