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吴名将丁奉墓

这座位于南京幕府山的丁奉墓中,究竟藏着怎么样的故事?

一起来听听我院的专家是如何解读的。

东吴名将丁奉墓

砖地券

东吴名将丁奉墓

魂瓶

“丁奉雪中奋短兵”

东兴之战成就传奇人生

1

东吴名将丁奉墓

丁奉家族墓位于南京市北郊幕府山南麓。墓葬共四座,均南北向、东西并列分布。其中一座墓葬出土有砖地券,明确墓主为东吴名将——丁奉。

丁奉位列“东吴十二虎臣”,他的人生几乎贯穿了东吴的始终,据推测,其寿命在七八十岁。据《三国志》记载,丁奉先后做过甘宁、陆逊、潘璋等孙吴将领的部下,虽然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刚毅果敢,但只熬到一个副将军职位。直到孙亮继位后,丁奉才升迁为冠军将军,并在随后的东兴之战中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中这样写道:“东吴平北将军丁奉在严寒大雪之时,令部将及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只带短刀,迎战魏兵,使魏兵轻敌,最终杀魏兵措手不及,大获全胜。”这就是三国时期“丁奉雪中奋短兵”的故事。

吴军一举击溃无备且轻敌的魏军后,凭借东兴之战的突出表现,丁奉逐渐得到重用,并在接下来与魏国的战事中,依然发挥着他勇武的一面,官职也一路高升,担任左将军一职。后来,孙休想诛杀权臣孙綝时,张布建议与丁奉合谋。公元259年,孙綝去参加腊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百神,亦指岁终祭祀),被等候多时的丁奉、张布捕杀。作为此事的大功臣,丁奉不但取代孙綝成为大将军兼左右都护,也成为孙休心腹。孙皓继位后,丁奉又加封右大司马、左军师,在其晚年成为孙吴地位最高的将领。但此后他日渐骄矜,且在战事中再无建树,尤其在晋代魏之后,在伐晋战争中,多次无功而返。丁奉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终身统兵与北方政权交战,维护吴国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刀光剑影中亲身见证了三国的兴衰存亡。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军乐队

陶俑形象为胡人

02

东吴名将丁奉墓

骑马鼓吹仪仗俑

四座墓葬虽经盗扰,但依然出土较多文物。其中一批釉陶骑马俑,虽均已破碎,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或敲鼓、或吹箫的姿态。

专家推测这是一组骑马鼓吹仪仗俑。骑马鼓吹,是古代一种乐队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频繁,对于鼓吹的记述,除文献记载外,多见于出土壁画中。

我院副研究馆员周保华表示,骑马鼓吹这种仪仗形式在全国发现的并不多,此前多以壁画形式呈现。也就是说,早在三国时期,中国很可能就已经出现了军乐队。

东吴名将丁奉墓

胡人形象的骑马俑

《晋书·乐志》记载: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这段记载清晰的表明,早在汉代音乐演奏就已经在军队中出现。由此可见,这支骑马乐队就是一支军乐队。

此次发现的16件陶俑十分精美、细节生动。有的陶俑头戴一顶圆形小冠,两手拢于嘴前,握着一箭排箫,正在吹奏,乐手目视前方,似乎正随着乐队在人群中穿梭表演。在骑马乐队中当然少不了鼓手。有的陶俑两手手拢于胸前,一手持小锤,一手持手鼓,正在激情地敲打手鼓。专家们发现,这队陶俑的形象似乎显得有些特别。我院馆员周梦圆表示,陶俑的眼睛非常大且深,在嘴的周围有一圈络腮胡,这是胡人的形象。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即使是地处东南的吴国,也能与西北地区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领先西方数百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马镫形象现身

03

东吴名将丁奉墓

骑马俑

专家们在对16件陶俑进行整理恢复时,对其中一件陶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具陶俑头戴圆形小冠,左侧高桥鞍有一个三角形结构。专家们经过反复确认,断定这件三角形状的结构是古人使用的马镫,这让专家们大为震惊。他们意识到,这个发现,将改变人们对马镫历史的认知。它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形象。

东吴名将丁奉墓

陶俑的马镫

我院研究馆员龚巨平表示,马镫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的热点,马镫便于更好的驾驭马匹,同时可以把骑手的双手解放出来。因此,马镫是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士的双腿横跨于马鞍两旁,双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因此骑士往往需要经过十分漫长和艰苦的训练才能学会骑马技术。马镫的出现则让骑士更容易在鞍上坐稳,也更容易控制马匹,从而能够解放双手,在马上做出各种动作。

1955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葬中,曾经出土了当时最早的马镫形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件陶俑也因此被保存在了国家博物馆。此次,考古队在南京发现马镫形象的年代属于三国时期,明显早于西晋。也就是说,专家们在丁奉墓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马镫形象。

但是这件马镫与后世的马镫不同,马匹只有左面一侧有马镫,骑手的脚也并没有踏在马镫里。“所以,这个马镫可能是便于上马的一个设施,它并不能在骑行中发挥作用,称为单边镫。”龚巨平解释道。马镫的出现是划时代的,而就这次考古来看,中国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马镫,领先了西方世界数百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