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燕国身处边苦北地,在诸侯国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历代君主中,燕昭王曾铸就过一段辉煌,启用贤臣,发展民生,使乐毅将兵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差点灭了田齐。

不过还有一位君主名声在外,那就是燕王哙,他把上古流传的禅让制实践了一次。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那时燕王哙即位,任用子之为相。子之这个人史书上记载的不多,只说他贵重,主断。说明其人在燕国位高权重,主导一应国家大事。

大家知道,人要是尝惯了权力的滋味,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想法。子之权倾朝野,手底下朋党众多,便对燕王之位萌生了觊觎之心。

他让大臣鹿毛寿劝谏燕王哙,言说尧的贤明之道。当年尧让位于许由,许由却不接受,还跑到阳箕山躲起来。这样一来尧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却什么也没有失去。

那么今天燕王把大位让给子之,子之肯定也不能接受,如此你老人家不是也有了贤明之德吗!

燕王哙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也实际操作一番,于是子之的地位更加尊崇,权利更加庞大。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之后又有人谏言燕王哙,言说他虽然将国家交托给了子之治理,但朝堂上的大臣都是太子的人,这实际上还是太子执政!

燕王哙听了此言,二话不说便把中层官吏以上的印信收起来,交到子之手中。所以子之实际成为了燕国之君,南面就座称孤道寡。

这一步一步地操作,倒像是温水煮青蛙,把王位逐渐拿入手中。那么这燕王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由于历史记录的欠缺,不好做推断。

从他的表现来看,昏庸的标签是必不可少的,把国家大权君主之位托于他人,脑袋确实不太灵光。

但在史书的记录里,也没有写其淫乱无道,致使民不聊生。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蓬勃而发,无数能人志士在历史的大潮中,超脱自己的阶级局限,冷眼观世界,提出救世济民的方法。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这些诸子百家,其实说起来多少都带了点理想主义。他们奔走各处,身体力行,能者左右一时天下大势,不能者则退而著书,广收门徒,立学立行。而那些君王在思想上受到一些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燕王哙抛去无能,也可能受到感染,成了理想主义者。脑袋一昏,便想成为上古贤明之君。也或者是深明大义,让子之当家做主,把燕国搞得棒棒的,虽死则无憾矣。

在战国时代这样的人也不少,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也是如此。胡服射骑成就了他的美名,也使得赵国国力大增。但就在其年轻气盛的年纪,却选择退位,将君主大权交给儿子赵何,自己只负责驰骋沙场,开疆扩土,还美其名曰主父。

只是最后的权力斗争让人看到,皇权无父子,赵武灵王的设想落空,在父子三人的斗争中,自己被活活饿了三个月,成为大名鼎鼎的饿死鬼。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新鲜事物频频出现,燕王哙搞一个禅让,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只是结局有点不太乐观,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惶恐。从这点可以看出,子之的手段也就那样,只是权术阴谋厉害点,在治理国家方面,并没有多么高超。如此局面太子一方自然高兴,各位诸侯也非常高兴,特别是挨着燕国的齐国和赵国。

太子平抓住机会,联合将军市被密谋推翻子之。齐王便在背后煽风点火,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这句话里,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表明了诸侯态度。禅让制的口子若是开了,各国主君不晓得哪天也就被禅让了。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还好子之无能,把燕地搞得一团乱麻,齐王趁着燕国内乱火拼,发兵一路横推,将燕王哙和子之杀死,还得了许多好处。

在《赵世家》中有记载,十年,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

这条记述也很有意思,其中的思维逻辑并不是趁火打劫,反而师出有名,因为君反为臣。

在当时的一众诸侯眼里,估计把燕王哙的禅让看成了大逆不道,拨乱反正是应有之义。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搞禅让制,他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无道的愚者

而燕王哙无能,子之也徒有虚表,君臣二人于战国时代的一次小小尝试,很快堙灭无声,成为一出闹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朵小小浪花。

燕国内乱两年后,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但是书中的记载有很多矛盾之处,这位燕昭王一会太子平,一会公子职。具体是哪一个,只能存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