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门匾又叫匾额,是旧时民居、私宅大门上方悬挂着的用作装饰的牌匾。一般来讲,大门是家宅的风水之眼,所以,人们总会选择吉利祥瑞的词汇刻于大门上方的门匾之上,以期为整座家宅的运势进行保驾护航。

2001年,旧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最宠爱的女儿、已年逾七旬的杜美如从约旦飞回了家乡上海,故地重游,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儿时的旧居——杜公馆,却意外在公馆大门处有了一个堪称惊喜的新发现。

目睹着这个“惊喜发现”,杜美如一瞬间便将大半生的遗憾尽数释怀了,那么,这个惊喜究竟是什么呢?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民国大佬杜月笙的发迹奋斗史以及他的妻妾孩子们

杜月笙是民国时期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青帮头目之一,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杜月笙,最早以水果摊小贩立身,起家于黑道帮会,后来辗转涉足商政两界、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当真是一位声震一方、堪称传奇的乱世枭雄。

1902年,14岁的杜月笙投拜在上海龙头大佬黄金荣的麾下,受黄金荣的赏识,他开始负责经营法租界内的一家赌场。其后几年的时间里,头脑机敏灵活、处事沉稳低调的杜月笙通过暗中的摸索和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位手段果决、情商奇高、能力出众的帮派大亨。

在拥有了不菲的钱财和稳固的社会地位之后,杜月笙在一众门生的拥趸下开始自立门户,最终,青出于蓝的杜月笙取代了黄金荣,当仁不让地坐在了“上海青帮第一大佬”的交椅之上。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在时局动荡不安的年月里,杜月笙先后纳娶了5房夫人,这些夫人一共给杜月笙诞育了7子2女,此外,长房夫人沈氏还在早年间领养了1个儿子。

妻多子丰的杜月笙于1926年带着家眷搬进了位于上海华格臬路180号的那幢三层洋房里,后来,这座洋房就成了上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杜公馆”。

建国后,杜公馆成了上海市政府重点保护的一座优秀历史建筑,现如今,它成了上海的一处历史门面,也是一个旧时代灯红酒绿的往昔缩影。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杜美如——父亲杜月笙一生最疼爱的女儿

1930年夏,四夫人姚玉兰给42岁的丈夫杜月笙诞下了1女,杜月笙欣喜之余,亲自给孩子取名为杜美如,身为杜月笙长女的杜美如一降生便获得了父母无上的宠溺和关爱。

杜美如从小吃穿用度一贯比照着沪上的豪门名媛,从未在物质生活上受过半分委屈,人人都称她是实至名归的“上海千金”。

杜月笙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向较为严厉,尽管杜美如是个女儿家,但她的学业依然受到了父亲的严格管束和督促,杜美如幼时曾有段时间英文成绩极差,为了尽快“鞭策”女儿,杜月笙不惜拿着皮鞭对着杜美如狠狠地抽打了10下以示惩罚。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1949年春末,学习成绩优异的杜美如刚刚收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父亲杜月笙却突然决定举家迁往香港,以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灾祸”。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带着全部家当、携杜家家眷匆匆登上了荷兰渣华公司的宝树云号客轮,他放弃了上海的一切,毅然举家迁往香港定居。

2天后,杜月笙带着全家人来到了早先已在香港购置下的一处别墅,怎奈那别墅的居住条件狭小窄促,然而彼时的杜月笙已经今非昔比,全家30多口人只能一起挤在那处别墅里度日,别无它法。

杜月笙在香港无业无产,只带着一笔现金匆匆到了香港落脚,据杜美如回忆,到了香港后,父亲便将管理家庭开支的事情交给了杜美如打理。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彼时,父亲告诉杜美如,杜家每月的开支在6000港币上下,而他们手里所持有的现金最多能够满足全家20年的开销花费。

在香港,曾经精明强势的杜月笙总是无端地陷入惶恐的情绪之中,杜美如曾问父亲何时才能重返上海,杜月笙告诉女儿说:这一两年总是要低调些才能保险,一年回不去,两年后应该就能回去了。

其后,杜月笙便越发地谨慎起来,终日都把自己关在家中,过着闭门不出的清简生活。

半年之后,老迈的杜月笙旧疾复发,身体每况愈下。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故,葬礼结束后,杜家各房子女在拍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后,便各自为了生计和前途而分开了。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因母亲姚玉兰与宋美龄是闺蜜,所以在宋美龄的安排之下,杜美如随同母亲姚玉兰流寓到了台湾生活,其后,母女二人一直靠着不断变卖金银珠宝首饰来维系生活开支。

1955年,25岁的杜美如在一场舞会上邂逅了年轻英俊的空军中校蒯松茂,一见钟情的两人自此便坠入了爱河之中,他们甜蜜地约会、恋爱,并于1956年1月顺利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69年,杜美如带着孩子随同丈夫一起到了约旦,因为她能够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还博得了约旦王太后的赏识和认可。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1976年,蒯松茂和杜美如夫妇俩不想回到台湾,便索性在约旦经营起了一家中餐馆,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生活。

其后的30多年里,由于夫妇二人的勤勉经营,这家名为“中华饭店”的中餐馆在约旦赢得了民众的口碑,然而即便是衣食丰足、事业兴旺,可是人年纪越大思乡之情就越浓烈,身为中餐馆老板娘的杜美如亦不例外。

每当杜美如看见中国游客前来用餐,总会勾起对家乡上海的无限思念,她由衷地期盼着能够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亲眼见一见上海如今的风貌和繁华。

2001年,71岁的杜美如和丈夫蒯松茂一起踏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她终于能够重返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得以一解长久难慰的思乡之苦。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藏在上海杜公馆门匾之中的惊喜发现

当杜美如来到了如今位于上海宁海路182号的杜公馆门前时,一阵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至。几十年的风雨过后,杜公馆虽略显旧色,但却依然被文物部门保护得很好。

在公馆大门上方的匾额里,依稀可见早已斑驳的四个大字“竹苞松茂”,而这几个字却在多半个世纪后令杜家大小姐激动不已、泪盈于睫——原来,“松茂”是杜美如丈夫的名字,早已逝去的父亲杜月笙一定未曾想到,当年他刚刚发迹时就刻好的这块匾额,里面竟然包含了自己未来女婿的名字,这,难道不算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吗?!

早年间,杜美如曾不止一次地遗憾父亲没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成家立业,然而,今时的杜美如在见到老宅匾额中“奇妙预言”的一瞬间,此前所有的遗憾便都尽数释怀了。

杜月笙长女:遗憾父亲没等到我成家,71岁回老宅,看到门匾遗憾消

尽管父亲杜月笙没有亲眼看见大女婿,但这也算是女婿蒯松茂以另一种形式早早地出现在了杜家老宅中、出现在了父亲杜月笙的面前。

抚摸着略显斑驳陈旧的杜公馆,这位曾经的上海滩千金不禁感慨万千,世人的命运起伏流转,最多也就似那滚滚黄浦江水中的粒粒流沙,在浮浮沉沉中或静落水底、或漂向远方,无一例外。

常言道:落叶归根。怀着故乡情结的杜美如如今时常回国,也早就有了回国定居的打算。

如今,祖国的繁荣和昌盛在强烈地吸引着游子们重回故里的心,我们也期望着杜美如和她的子孙后代们能够早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结束漂泊在海外的游子生活,毕竟有句话说得极好: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