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儒林史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讲述了屡试不中的,年近花甲的穷秀才范进在考中举人,喜极而发疯的故事。现代人对此可能不是很理解,考中了怎么还疯了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阶级观念非常强,寒门子弟想要一飞冲天,科举考试是最大的机会。考中就可以摇身一变,跃升高的阶层,摆脱平民的身份。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时候家里出个读书人是天大的喜事,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关于这一点,和古代的科考制度是分不开的。

“十年寒窗苦”,一个人想要成功的脱颖而出,必须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起自于隋朝,科举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唐朝承隋制,武则天当政时增加的殿试和武举,进一步的完善了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而宋代,基本上沿用了唐代的制度,不过在科目上有不少的删减,同时放宽了录取范围。也是从宋代开始,科考确定了三年一次的标准,并逐渐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并且考中后,均为天子门生,且不需要经过吏部审核,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舞弊,宋朝开始施行糊名和誉录。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只不过因为民族歧视政策,所以满人拥有特权,不必经过科举也可以做官。《儒林史外》的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所以范进经历的考试制度,也基本上是以清代的科举制度为蓝本。

清代的考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童生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之后才能成为秀才,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然后每年秋天的八月份,秀才们可以在各省省城参加乡试,通过后,就可以成为举人。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我们都知道秀才可以见官不跪,但是却不能做官。有多少人一辈子卡在秀才这一步,再难寸进。成为举人则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已经不用再为生活而担心,因为国家有相应的政策,可以让其衣食无忧。

范进中举时已经年近花甲,因为家中贫苦,所以多靠岳丈接济,因此受了不少白眼。邻里之间更是不少风言风语,无论是双亲,还是妻子,还有亲朋故里都瞧不起他。可想而知,他的日子过得有多卑微。直到中举后,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可以直起腰板,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癫狂之举。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不过书中的范进,在中举后却没有当官。因为母亲病逝,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范进需要守孝三年。而三年后,范进终于如常所愿,一举考上了进士,随后他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没几年又升迁成了山东学道,是正三品的地方高官,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由此可见他的职位实属不低,以现代的标准来看,更会使人疯狂。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看到他的官职和权力,你就懂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正是古代科举的真实写照,寒门弟子想跃龙门,读书参加科举是最便捷的方式。而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了五十几岁,所有的青春都用在了走这条路上,他想要出人头地一飞冲天的思想一直支撑着他走了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听闻自己中举后,一时间迷了心智。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