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户走访中的王晓磊(左)
迷彩装、作战靴、大排量摩托,这是他的三件经典“行头”。
驻村以来,他仍以军人的作风开展工作,以军人的情怀关爱百姓,被亲切地称为“迷彩书记”。他就是州委直属机关工委驻咸丰县清坪镇高峰村第一书记王晓磊。
高峰村村貌
这个海拔900米的小山村,如今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逶迤绵延,风情浓郁的特色民居错落有致,猕猴桃基地连片延伸……5年的春夏秋冬,小山村走出贫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集体经济稳步提升,正向着“一村一品+”专业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乡风文明引领村、基层治理样板村、富裕富足幸福村迈进。
“不管我是哪里人,我要把群众当亲人”
王晓磊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1998年参军,进入武警内蒙古总队,2003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警恩施州支队。2017年转业到州委直属机关工委,上班仅7天,就被派往高峰村脱贫攻坚一线。
“一开口说话,村民就知道我是外地人,压根儿不相信我。”王晓磊初来乍到,吃了不少闭门羹。
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王晓磊下定决心:不管我是哪里人,只要脚下多沾些泥土,把群众当亲人,多为群众办实事,终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王晓磊走村入户
他开始与村支“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一起,采取“走亲戚”的方式对全村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每到一户,王晓磊都会与群众拉家常,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困难等。
“走进群众家里,了解群众生活,你才知道要干啥”。2017年2月,二组村民肖杰喜得龙凤胎,可男孩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病情严重急需手术,面对高额手术费,一家人一筹莫展。王晓磊通过网络众筹、申请大病救助、发起慈善救助等,迅速筹集善款11万余元,并联系武汉亚心医院专家为孩子做手术。
王晓磊看望肖杰家的龙凤胎
“因为有王书记的帮助,我儿子现在恢复得很好,他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肖杰提起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一言一语满是感激。
“要用心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为他们遮风挡雨。”王晓磊经常这样说也这样做。
残疾人马俊需更换假肢,王晓磊马上与州残联联系,送他到州残联康复中心更换;贫困户严易安不幸发生车祸,王晓磊赶紧到医院探望并帮助处理赔偿事宜;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发现易生云肺病严重,他一天内便为老人筹集到一台吸氧机……王晓磊通过数不胜数的“小事”,一点点焐热了村民的心。
王晓磊将为村民争取到的轮椅送到家中
“村民见到他,都要跟他扯几句白,要是赶上饭点,村里人拉着他的手硬要请到家里吃饭。”高峰村村支部书记田帛国说。
近5年的时间,王晓磊把村里所有家庭至少跑了10遍,他跑坏了自己的一辆越野车,两辆摩托车,现在骑的是第三辆。他还个人帮助村民钱物8万余元,村民从以前的“不爱搭理”“不让进门”到现在“盼着上门”“拉着上门”,王晓磊也成了村民们的亲人。
“离开军营还是兵,驻村就是新战场”
从清坪集镇出发,经过一条新建的通村公路,开车不到几分钟就到了高峰村村委会。别看这条路今天如此畅通,原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村里道路前后对比
“过去的通村路坑坑洼洼不说,还又短又狭窄。出个村都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要不是王书记带领我们修路,也没有今天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四组村民冉梦云说。
高峰村辖6个村民小组,2014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567人。
初来时,村里只有坑坑洼洼的3公里通村公路,王晓磊开着越野车进村像摇船,几个月高强度颠簸,越野车不得不“退役”,换成了大排量摩托。
要脱贫,路先行。
“离开军营还是兵,驻村就是新战场,脱贫硬仗只能赢。”为了尽快打通路,王晓磊搬石头、打路基……这个村民眼里的“外地”书记总是冲在最前面,扑下身子带头干。
村里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四通八达
不到半年的时间,高峰村修通了10.3公里通村公路、24.5公里到组公路,打通了村子与外界的出口。
四组是高峰村最远的一个组,到组路没有硬化之前,仅有的一条机耕路弯多路陡,布满碎石、沟壑,让这组的村民苦不堪言。
“路太难走了!”四组村民谈春感慨道,“以前有个三病两痛,出个门都困难,现在好了,平整的道路一步步都修到我家大门口了。”
改造后的特色民居
有了路,脱贫战场“火力全开”:67户易地搬迁建设、果蔬冻库建设、特色民居改造……2017年盛夏时节,高峰村拟建的18个项目全部启动建设,村寨院落到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
饮用水安全是村民们的大事。驻村前,高峰村村民大多喝的屋檐水,王晓磊寻思解决这个问题要勤“跑”。通过跑项目、跑支持、跑农户,终于在2017年7月实现饮水全覆盖。
全村村民喝上自来水时,王晓磊却觉得甜在自己心里。在王晓磊积极争取下,生产用电进了村、移动宽带入了户……
高峰村文化广场
“2017年前,高峰村基础条件太差,村民出行难、安全饮水难、生产用电难。现在不一样了!高峰村路网四通八达,安全饮水到家到户,民房焕然一新,产业富村富民,环境变好了,村庄变美了。”说起近几年高峰村的变化,清坪镇党委书记杨建平高兴地说。
“村民有苦我揪心,群众不富我不甘心”
刚驻村时,高峰村猕猴桃全部染病倒园,仅有的几十亩辣椒也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王晓磊百感交集。“村民有苦我揪心,群众不富我不甘心。”缺技术、没销路、自身能力发展不足,找准“穷根”的王晓磊开始对症下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研究员团队到高峰村作技术指导
“前期我也曾多次邀请周边猕猴桃专家到村指导,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在网上查阅得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专家钟彩虹的信息,立马和她取得联系。”2017年9月,王晓磊找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技术专家钟彩虹。
经实地调研,钟彩虹认为高峰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很适合种植猕猴桃,但要更换品种、加强管护。
猕猴桃基地
通过钟彩虹的指导,王晓磊带领村民在村里建起了两个猕猴桃产业园,成立了5个猕猴桃产业合作社,发展猕猴桃1200余亩,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猕猴桃要几年才能挂果,王晓磊制订产业发展“长短结合”路线图。鼓励村民养殖生猪,去年养猪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民达10多户,收入约100万元的有1户。同时,引进能人严飞回乡建起辣椒加工厂,发动本村和邻村村民种植辣椒2000多亩。
村里建起了辣椒基地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
为实现规范化、规模化育苗,今年年初,王晓磊积极向咸丰县农业农村局争取辣椒育苗基地建设项目。经多方协调,目前总投资70余万元的辣椒基地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已建成,明年可投入使用,预计可育苗800万株,除满足本村栽种需求外,还可辐射到周边地区。
“我以前总觉得混一天是一天,生活一点干劲都没有。王书记来了以后,把我当作亲人,经常鼓励关心我。”村民王超说,在王晓磊的激励引领下,现养猪70多头、发展辣椒3亩。
村民正在将炕好的黑猪肉下炕
2018年2月,王晓磊突感手脚麻木、四肢疼痛、行动困难。春节后,他病情加重,在州中心医院诊断为“多发性肌肉炎”,须立即住院治疗。
王晓磊不肯住院,他与村干部及产业大户驱车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寻求支持,到湖北黄冈购买猕猴桃种苗……
“事儿没做完,放不下。”王晓磊依然坚持在岗,直到单位领导下了死命令,要求他立即住院,他才暂离岗位住院治疗。
如今,高峰村猕猴桃、辣椒、黑猪产业“三足鼎力”,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2800元。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王晓磊将对妻子和儿子的牵挂默默存在心间,选择继续留在高峰村,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