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
金谷溪溪岸边,
一位晒得黝黑的光头中年汉子,
正指挥着吊车
将大块溪石放在他指定位置。
他时常戴着斗笠,
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你很难想象,
他就是著名的当代雕塑艺术家陈文令。
近日,他频频从京城自己的工作室
回到老家金谷镇金谷村,
自费修造溪岸艺术园。

在溪岸艺术园工作中的陈文令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溪岸艺术园目前已见雏形,正在进一步丰富中。艺术园取材“石跳钉”、溪流、荔枝园等当地最具特色的人文辅以自然元素,在陈文令的构想下,一块块天然溪石、鹅卵石及他从各地购买来的一块块旧石构件,叠山造园,巧妙施法,一切充满力量,野性、奔放、自由,富有情趣。
建法天然融入民俗与前沿力量
石墩立在水中排成整齐一排,行人踩着石墩,跳跃着越过溪涧,石墩因此被大家称作“石跳钉”。在没有桥梁的年代,“石跳钉”为溪流两岸的村民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高低低的“石跳钉”兀立水中,好似钢琴的琴键。行人行走在上面,犹如手指敲在琴键上弹奏出动人的音乐。
石跳钉
“‘石跳钉’,我们这边的村民叫它‘母猪奶’。”陈文令回忆,在桥和路都还不发达的年代,这些石墩是溪流两岸村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这里,曾有小朋友们顺着石墩一路欢声笑语小跑回家时的纯真,也有妇人在此捶衣洗涤时的贤良淑德,还有追梦少年踏着自信的步伐,从一个个石墩迈向成功的喜悦。这些历经风雨的石墩,嵌入当地人的记忆。
“这里有一块‘土楼口石跳钉’石碑,是1977年金谷大队修建时立的。艺术园准备暂以‘金谷石跳钉’命名,继承传统,开创未来。”陈文令说,今天的中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建设,对于传统的继承远远不够,有些甚至是断裂的,如何把这个溪岸艺术园建得更具自然、原始,融合民俗与当代前沿的在地性力量,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石龟下蛋
目前,艺术园已初具雏形,叠石与流水相映成趣。可玩、可赏、可回忆、可思考,是记者对这些构型最深刻的感受。这里有用巨大溪石搭起来的“仙人洞”,孩子们可在这里嬉戏,钻来钻去捉迷藏;有石沙发,错落有致,是看对岸风景、合影留念的好场所。用鹅卵石做出来的溪岸造型,既像一艘驶向远方的船,又像一条在水里穿梭的鱼;还有一些溪石,摆在一起,犹如鱼群在清溪里畅游。
鱼群游弋
“我们要爱护生命,众生平等,所有的动物都应有它们的家园、栖息之地。”陈文令说,在溪岸,他想做一个亲水工程,石龟产卵,青蛙坐井,铁牛镇水口;在溪中建小岛,搭戏台演地方戏,开茶会,唱南音,打摇滚……
“我会从安溪历史文化中找灵感和资源,把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融入艺术园之中。这些带有浓重闽南地域特点的产物或民俗文化,传承至今,熠熠生辉又令人感动,也是我艺术创作生涯里挥之不去的记忆。”陈文令介绍,“金谷溪”又称“佛口溪”、东溪,是金谷境内晋江西溪第五支流,溪水清冽,这里山水相依,灵秀相生。海峡两岸广为传诵的广泽尊王信仰,就在这里发源传播。
艺术园施工现场
“修建这个艺术园我没有设计过一张图纸,全凭我脑袋里的构想。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母亲河,图纸的设计不一定能与实地符合,现场设计更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陈文令说,有时建设不是要增加什么,减法也是一种建设,有时做减法更难,但也更重要。主要是把这些石头位置的摆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还原、稍加补充,让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唤醒记忆 塑造有品位的精神家园
一片土地承载着先人文明的基因,是不能断裂的。谈及修建石跳钉艺术园的初衷,陈文令说道:“我小时候生活的土楼只剩下一个角落了,而其他村民却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土楼是个破旧的东西,这让我非常心痛。爷爷的爷爷花心血盖起来,这也是祖宗的东西,要有所继承,有所改造,不应该是毁灭性,我这次回乡是想做个案例给父老乡亲看看,唤醒他们的记忆以及对传统的敬仰。”
仙人洞
“就个人情感来说,想让母亲亲眼看到我亲手为她缔造一个精神家园,一个有品位的精神家园。”陈文令说,母亲已八十多岁,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培育孩子成人。父母让他感恩一生,毕生感念。“门口的艺术园,我很爱,母亲也很爱,我们感同身受,同频共振,喜欢它的人越多,精神共享的纬度越大,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和我的哥哥从小就非常喜欢在溪边捡鹅卵石。它光滑饱满的外形深深吸引着我们。它有温柔的外表又有非常坚硬的内心,这对我的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启发。”陈文令笑着说,他把头理成光头,也是像颗鹅卵石,在岁月的打磨中,变得光滑,坚强的内心却从未改变。
青蛙坐井
来自厦门的艺术家苏遥与陈文令相知多年,他说,陈文令就是一粒溪岸边的鹅卵石,从家乡出发,又重返家乡,其乡情炽热、感人至深。而安溪知名学者谢文哲则认为,陈文令在家乡建造溪岸艺术园的行为,发生在国家大举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中,其以“一己之力”作答被视为“封闭传统”的乡村文化经过“艺术改造”,走向“广阔世界”的可能性,值得学界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陈文令深爱着故乡这片热土,他说,家人对他的支持最多,乡亲们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慢慢理解,“这里是我的母土,除了愿意在这花钱做艺术,更多的是情感,天天早上七点多就带工人出门,虽然累,但内心是快乐的。”
建设中的溪岸艺术园
“不出三年,这里一定会成为网红打卡地,而且还要深刻。”陈文令是一位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相信,理艺并重,更有传播的力量,要把土楼口石跳钉艺术园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展览馆,一个没有围墙的自然艺术园。“希望我的艺术,从我的身心流淌出的艺术,远远比我的寿命长得多。希望我的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能为家乡热爱艺术的孩子们起到艺术启蒙作用,这是我的期待。”陈文令如是说。
END
记者:陈和俐 陈颖
编辑:张堃鸰
审核:一审|林百兰二审|杨伟艺三审|陈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