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
金谷溪溪岸邊,
一位曬得黝黑的光頭中年漢子,
正指揮着吊車
将大塊溪石放在他指定位置。
他時常戴着鬥笠,
像個地道地道的農民,
你很難想象,
他就是著名的當代雕塑藝術家陳文令。
近日,他頻頻從京城自己的工作室
回到老家金谷鎮金谷村,
自費修造溪岸藝術園。

在溪岸藝術園工作中的陳文令
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溪岸藝術園目前已見雛形,正在進一步豐富中。藝術園取材“石跳釘”、溪流、荔枝園等當地最具特色的人文輔以自然元素,在陳文令的構想下,一塊塊天然溪石、鵝卵石及他從各地購買來的一塊塊舊石構件,疊山造園,巧妙施法,一切充滿力量,野性、奔放、自由,富有情趣。
建法天然融入民俗與前沿力量
石墩立在水中排成整齊一排,行人踩着石墩,跳躍着越過溪澗,石墩是以被大家稱作“石跳釘”。在沒有橋梁的年代,“石跳釘”為溪流兩岸的村民通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高高低低的“石跳釘”兀立水中,好似鋼琴的琴鍵。行人行走在上面,猶如手指敲在琴鍵上彈奏出動人的音樂。
石跳釘
“‘石跳釘’,我們這邊的村民叫它‘母豬奶’。”陳文令回憶,在橋和路都還不發達的年代,這些石墩是溪流兩岸村民出行的重要途徑。這裡,曾有小朋友們順着石墩一路歡聲笑語小跑回家時的純真,也有婦人在此捶衣洗滌時的賢良淑德,還有追夢少年踏着自信的步伐,從一個個石墩邁向成功的喜悅。這些曆經風雨的石墩,嵌入當地人的記憶。
“這裡有一塊‘土樓口石跳釘’石碑,是1977年金谷大隊修建時立的。藝術園準備暫以‘金谷石跳釘’命名,繼承傳統,開創未來。”陳文令說,今天的中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建設,對于傳統的繼承遠遠不夠,有些甚至是斷裂的,如何把這個溪岸藝術園建得更具自然、原始,融合民俗與當代前沿的在地性力量,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石龜下蛋
目前,藝術園已初具雛形,疊石與流水相映成趣。可玩、可賞、可回憶、可思考,是記者對這些構型最深刻的感受。這裡有用巨大溪石搭起來的“仙人洞”,孩子們可在這裡嬉戲,鑽來鑽去捉迷藏;有石沙發,錯落有緻,是看對岸風景、合影留念的好場所。用鵝卵石做出來的溪岸造型,既像一艘駛向遠方的船,又像一條在水裡穿梭的魚;還有一些溪石,擺在一起,猶如魚群在清溪裡暢遊。
魚群遊弋
“我們要愛護生命,衆生平等,所有的動物都應有它們的家園、栖息之地。”陳文令說,在溪岸,他想做一個親水工程,石龜産卵,青蛙坐井,鐵牛鎮水口;在溪中建小島,搭戲台演地方戲,開茶會,唱南音,打搖滾……
“我會從安溪曆史文化中找靈感和資源,把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融入藝術園之中。這些帶有濃重閩南地域特點的産物或民俗文化,傳承至今,熠熠生輝又令人感動,也是我藝術創作生涯裡揮之不去的記憶。”陳文令介紹,“金谷溪”又稱“佛口溪”、東溪,是金谷境内晉江西溪第五支流,溪水清冽,這裡山水相依,靈秀相生。海峽兩岸廣為傳誦的廣澤尊王信仰,就在這裡發源傳播。
藝術園施工現場
“修建這個藝術園我沒有設計過一張圖紙,全憑我腦袋裡的構想。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母親河,圖紙的設計不一定能與實地符合,現場設計更能激發我的創作靈感。”陳文令說,有時建設不是要增加什麼,減法也是一種建設,有時做減法更難,但也更重要。主要是把這些石頭位置的擺放,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還原、稍加補充,讓它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生。
喚醒記憶 塑造有品位的精神家園
一片土地承載着先人文明的基因,是不能斷裂的。談及修建石跳釘藝術園的初衷,陳文令說道:“我小時候生活的土樓隻剩下一個角落了,而其他村民卻對此不以為意,認為土樓是個破舊的東西,這讓我非常心痛。爺爺的爺爺花心血蓋起來,這也是祖宗的東西,要有所繼承,有所改造,不應該是毀滅性,我這次回鄉是想做個案例給父老鄉親看看,喚醒他們的記憶以及對傳統的敬仰。”
仙人洞
“就個人情感來說,想讓母親親眼看到我親手為她締造一個精神家園,一個有品位的精神家園。”陳文令說,母親已八十多歲,她一輩子含辛茹苦培育孩子成人。父母讓他感恩一生,畢生感念。“門口的藝術園,我很愛,母親也很愛,我們感同身受,同頻共振,喜歡它的人越多,精神共享的緯度越大,是我最大的欣慰。”
“我和我的哥哥從小就非常喜歡在溪邊撿鵝卵石。它光滑飽滿的外形深深吸引着我們。它有溫柔的外表又有非常堅硬的内心,這對我的為人處世有着深刻的啟發。”陳文令笑着說,他把頭理成光頭,也是像顆鵝卵石,在歲月的打磨中,變得光滑,堅強的内心卻從未改變。
青蛙坐井
來自廈門的藝術家蘇遙與陳文令相知多年,他說,陳文令就是一粒溪岸邊的鵝卵石,從家鄉出發,又重返家鄉,其鄉情熾熱、感人至深。而安溪知名學者謝文哲則認為,陳文令在家鄉建造溪岸藝術園的行為,發生在國家大舉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時代背景中,其以“一己之力”作答被視為“封閉傳統”的鄉村文化經過“藝術改造”,走向“廣闊世界”的可能性,值得學界持續關注和深入探讨。
陳文令深愛着故鄉這片熱土,他說,家人對他的支援最多,鄉親們也從最初的不了解到慢慢了解,“這裡是我的母土,除了願意在這花錢做藝術,更多的是情感,天天早上七點多就帶勞工出門,雖然累,但内心是快樂的。”
建設中的溪岸藝術園
“不出三年,這裡一定會成為網紅打卡地,而且還要深刻。”陳文令是一位藝術創作實踐和理論并重的學者型藝術家。他相信,理藝并重,更有傳播的力量,要把土樓口石跳釘藝術園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展覽館,一個沒有圍牆的自然藝術園。“希望我的藝術,從我的身心流淌出的藝術,遠遠比我的壽命長得多。希望我的作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能為家鄉熱愛藝術的孩子們起到藝術啟蒙作用,這是我的期待。”陳文令如是說。
END
記者:陳和俐 陳穎
編輯:張堃鸰
稽核:一審|林百蘭二審|楊偉藝三審|陳志偉